巍巍武陵,千山献翠;
悠悠清江,烟波浩渺。
座落于五峰山麓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踏着历史的足音,焕发出时代的朝气。
医院发端于1902年,1998年10月由原恩施州人民医院和恩施州民族医院合并组建而成,呈西医部、中医部和金龙院区“一院三区”发展格局,系恩施州及周边地区第一家集医疗、科研、教学和保健于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现属武陵山地区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医疗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最强的医疗服务中心。
今年,适逢建院120周年!驻足回望,岁月锤炼铺就了延绵百余年的奋进之路,来时征途化作了逾越世纪的华彩篇章。
彰显区域担当和为民情怀
武陵山区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偏远、贫穷、落后曾是这个地区的注脚,看病难一度成为群众最为痛苦的记忆之一。
恩施州中心医院在州委、州政府和全州各族群众坚定而信任的目光中成长为武陵山区首个三甲医院。
正是感同身受于恩施州及周边地区各族群众缺医少药的窘境,2011年,恩施州中心医院领导班子洞悉医院的使命:“改革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让当地及武陵山区贫困的人民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为党和政府分忧”。
他与院领导班子集体一起,明确了医院发展战略目标——打造武陵山区区域性医疗中心,有效缓解武陵山区各族群众看病难就医难问题。
这一发展目标经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论证,得出“恩施州已具备以恩施州中心医院为依托建设武陵山医疗中心的优势条件与可行性”的结论,并迅速得到省、州党委政府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肯定与支持。
医院党政领导班子调整思路,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以强化内涵建设为重点,以品牌专科建设为支撑,以中西医协调发展为目标,抢抓机遇,凝心聚力,不断推进恩施州中心医院武陵山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进程。
其中包括一系列方便患者就医、改善就诊体验的举措:
推进精细化管理,建立以每两个月院领导带队医疗质量大检查制度、每个月院领导行政夜查房制度和每个月职能部门中层干部行政夜查房制度为核心的“三大查房”制度,以问题为导向促进管理;
实施合理治疗、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的“四合理”管理制度,严控医疗费用,严管医疗耗材,规范医疗行为;
推出以“生产、治安、消防、医疗、网络安全+廉政安全+院感防控等其他工作”为内容的“5+1+N”安全管理模式,全方位打造医院安全生命线;
实施“名医、名科、名院”战略,形成高新人才、重点专科、先进诊疗技术和前瞻科研“四大集群”;
开通24小时健康热线,开设午间门诊,启动“门诊、住院综合服务中心”……
恩施州中心医院已成为恩施州乃至武陵山区医疗资源基础、医疗服务规模、人才及学科建设最具优势的综合性医院。
多年来,该院门(急)诊病人、出院病人、手术台次呈几何式增长,但人均住院费用一直低于全国、全省三级医院的平均水平,切实缓解了武陵山区各族群众看病难就医难问题。
“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医疗服务需求为目标,以‘一流的党建、一流的医院’为追求,全面建设‘双一流’研究型区域医疗中心,就是州中心医院人不断前行的动力和方向!”院长琚兆清清楚医院发展与为人民服务两者间的根本关系和定位。
名医集聚成就名科集群
恩施州中心医院眼科中心是恩施州三级医院中首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也是本地区迄今为止唯一连续16年在全省同级同类医院中排名第一的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58岁的低保户颜家富时隔32年后,复明的双眼又重新看见了世界。多年前,他因意外受伤失明,辗转多家医院求医,但都被告知外伤严重手术风险太大而被婉拒。2021年8月,他慕名来到恩施州中心医院眼科中心求医。
“作为一名医者,哪怕仅有1%的复明希望,我们也要尽100%的努力!”李拓当即召集眼科中心团队定制治疗方案。
经完善检查、综合评估、反复论证,李拓最终为其实施的手术是经数次修改后的第五套方案——右眼瞳孔成形+钙化皮质切除+23G玻璃体切割术。这几乎对颜家富的眼前段进行了再造,以求最小的手术量换来最佳的手术效果。术后第二天,颜家富的右眼视力由仅存光感上升到0.08,矫正视力达到了0.3。
像颜家富这样的重症眼疾患者,该院眼科中心每年接诊近千例。恩施州及周边地区的眼疾患者慕名而来,正是缘于名医云集,成就了实力卓然的优势专科。
该院内科心血管病中心被认证为全州唯一一家国家级标准版胸痛中心。
2021年6月,宣恩县李家河镇一患者突发心肌梗死。中心雷玉华团队得知后,立即启动“胸痛中心全州模式”,采取“州——县(市)——乡镇”三级联动抢救,1个多小时的生死竞速使患者重获新生。
在恩施州中心医院,“省级重点专科”在专科布局中占据着半壁江山。医院现开设临床和医技科室73个,拥有包括眼科中心、心胸外科、内科心血管病中心、中医康复科、泌尿外科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43个,涵盖64个临床医技科室。
构筑医教研全面发展框架
在恩施州中心医院由单纯以临床业务为主转向医教研全面发展的标志性成就中,一篇题为《恩施碎米荠高质量基因组揭示其超级聚硒和硒耐受的机制》的研究论文赫然在列,为该院组建成立的湖北硒与人体健康研究院贡献硒研究领域新突破。
这篇研究论文出自该院选派赴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研修归国人员黄楚鹰课题组,在国际权威期刊《Cell Discovery》(影响因子10.849)上发表后,引起了国际广泛关注,一举提高了恩施州中心医院特别是在硒与人体健康方面的科研水平。
多年来,该院推进名医、名科、名院“三名”战略,在全州率先实施“胡萝卜人才”“南丁格尔人才”“青年人才成长工程”等系列人才工程,覆盖老中青,激励医教研,现有“湖北省医学领军人才”1人,“湖北省医学青年拔尖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省政府特殊津贴3人,拥有博士、硕士500余人,正高级职称130余人,副高级职称340余人,博士生及硕士生导师58人,多年来先后培养研究生100余人。
注重医学科研,着力基础研究,近年来该院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科技厅及省卫健委科技项目69项,省、州科技进步奖22项,年发表论文250篇,SCI论文累计279篇。
助力偏远乡村接轨优质医疗
如何让基层特别是偏远乡村的患者更及时地获取恩施州中心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医院党委、院部不断探索城乡医院结合、医疗资源共享的医改之路。
2011年,医院牵头成立“武陵山医疗集团”,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优先扶持、逐级带动”的原则成立医联体,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医疗技术与服务水平。按照集团和医联体章程,成员单位可从恩施州中心医院获得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设备投入等各方面扶持。
为办好办实医联体,院领导带队驱车3万公里,走访调研了恩施州8个县市和毗邻地区150所县、乡、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制定了详细的帮扶协议。医院还依托湖北省“323”+攻坚行动,以专科联盟、防治联动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多年来,医院坚持将骨干医生派驻到各县市医院任挂职副,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不仅将恩施州中心医院专科建设、科室管理的经验“移植”到县级医疗机构,还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倾囊相授,使县级医疗机构业务发展、专科建设方面取得巨大进步。
运用互联网技术“零距离”服务基层群众,也是恩施州中心医院的帮扶方向。群山阻隔,偏远山区群众就医相对不便,该院通过建立“互联网+”医疗综合服务系统,让群众少跑路、少花钱,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自2013年开始,该院先后建成了综合远程会诊平台、远程心电专科会诊系统、远程影像会诊、远程病理会诊系统等,目前已与全州6家县级医院、近30家乡镇卫生院、150余所村卫生室实现远程医疗业务对接,逐步建立“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医疗体系。
从“仁”字着眼 为患者着想
一切从“仁”字着眼,一切为患者着想,在恩施州中心医院党委和院部看来,这是医院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2019年,“医院仁心先治病救人,患者诚信两年后归还巨款”的故事传遍全国各地,讲述的就是恩施州中心医院与贫困农民张玉珍之间的医患真情。投之仁心,报以诚信,折射的是相互信赖的和谐医患关系,印证的是恩施州中心医院贯穿始终的“仁”字情怀。
此后,医院逐步扩大帮扶范围,连续八年开展“关爱农民工 新春献爱心”公益活动,每年惠及农民工及家属400余万元;开展“百万善款救心行动”,300多名农村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受益;联合恩施州民政局等单位推出“亮眼行动”,500余名贫困眼疾患者接受治疗……
公益活动不仅降低了患者医疗费用,也在弘扬社会正能量方面发挥作用。近年来,该基金会为感动中国人物“双拐老师”谭定才、“徒手接人英雄”退伍军人冯宁等一批对社会具有突出贡献的人,进行免费治疗。截至目前,该基金会已累计募资5200多万元,使5.7万余人受益。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时,恩施州中心医院作为恩施州乃至武陵山周边地区规模最大、专科设置最全、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已成集群的三级甲等医院,3000余名白衣战士向险而行,勇担抗疫重任,取得了全省救治成功率最高、医务人员零感染的成绩,为打赢湖北保卫战贡献了“恩医”力量,也荣获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两项至高荣誉。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恩施州中心医院必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更精湛的技术、更优质的服务为武陵山区各族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