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武汉大学恩施临床学院 祝您健康!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

当前: 首页 > 新闻 > 科室快报 > 正文

医院要闻 科室快报 业界资讯 媒体关注 光荣榜

神经内科: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季,专家建议这样安心度过

  • 2025-02-12
  • 字体

自正月初九起,新一股寒潮来袭,恩施州气温降至8°以下,多地降雪。气温持续走低,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近期恩施州中心医院接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不乏因寒冷天气诱发疾病加重的案例。专家提醒,低温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诱因,公众需加强防范,尤其是老年人和已有基础疾病的患者。

“时间就是大脑”

“现在慢慢加大强度,有不舒服的可以说,我再调整。”“我是专门从福建赶回来的,一定坚持治疗!”2月5日,州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病房里,医护人员一边为患者赵先生进行电针治疗,一边与他轻声对话。赵先生原本在福建务工,因突发脑卒中导致左侧肢体活动受限,听亲友推荐,特意转回家乡医院接受治疗。

“昨天一天,科室就收治了30多个住院患者。天气寒冷时,脑卒中(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是高发脑血管疾病。目前科室住院患者中,脑卒中患者占了五分之一。”州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刘群会介绍。

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堵塞,引起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迅速出现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疾病。

大脑是人体代谢最旺盛的器官之一,对缺血耐受性差,发生卒中后,每分钟大约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急性脑卒中起病急、进展快、致残致死率高、预后差。早识别、早就诊、早治疗,对卒中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所以有“时间就是大脑”一说。

不久前,69岁的胡大爷突然出现右侧肢体不能活动、言语含糊,家属紧急驾车,将胡大爷送至州中心医院卒中中心。

经颅脑CT检查,明确胡大爷的症状是由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所致,医务人员马上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经过5天治疗,胡大爷恢复了运动功能和语言功能,病情稳定,转至该院康复医学中心进一步治疗。

“这个病例恢复良好的最大原因是家属当机立断,立即送院,所以得到了及时救治。”刘群会介绍,推荐使用“中风120”和“BEFAST”口诀快速识别脑卒中:

中风120

1看(面部不对称)

2查(手臂无力)

0听(言语不清)

BEFAST

Balance(平衡)

Eyes(视力)

Face(面部)

Arms(手臂)

Speech(言语)

Time(时间)

如出现以上症状,就要引起高度重视,马上拨打急救电话,尽快就医。

早期血管再通是脑卒中救治的关键,静脉溶栓和动脉取栓是最安全有效的恢复脑血流的措施,越早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越高。

“要在发病的4.5小时内尽早进行静脉溶栓治疗。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可以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减少脑梗死的范围,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一些特殊情况下,时间窗可以适当延长到6小时。” 刘群会强调,一旦有急性脑卒中的征象,需要尽快到最近的具备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接受规范救治,经专业医生判断是否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是否有静脉溶栓的指征。如果发病6小时以后才就诊,超过了溶栓时间窗,错失溶栓机会,脑细胞发生不可逆的坏死,治疗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脑卒中急性期的血管再通治疗,除静脉溶栓以外,还有动脉取栓等神经介入治疗。这种微创介入治疗方式,是通过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插入细小的导管,把取栓装置送入血栓位置进而将血栓取出,就如同用一个带有抓钩的工具把管道里的堵塞物拉出来一样。理想的动脉取栓治疗应该在6小时内进行,最长也不超过24小时。

脑血管除了脑动脉系统,还有脑静脉系统。还有一种较为少见的静脉堵塞的脑血管疾病也应该引起警惕——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颅内静脉窦血栓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脑静脉、静脉窦内血栓形成,静脉回流受阻的一种血管疾病。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会导致出现头痛、视力下降、恶心呕吐、癫痫、语言障碍、肢体麻木无力等临床表现,更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这种疾病多见于青壮年,尤其是育龄期女性发病率较高。

去年7月,宣恩县初为人母的向女士出现头部持续性胀痛、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发病第三天出现意识障碍后,家属将其送往当地医院,颅脑CT检查提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随即由当地120转送入州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该科介入团队立即为患者紧急进行“介入颅内静脉取栓术+接触性静脉溶栓术”,向女士最终转危为安、康复出院。

刘群会介绍,目前,州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是恩施州地区唯一一家国家“高级卒中中心”,能够常规性开展介入颅内静脉取栓术。

“小”感冒引发心力衰竭

据科学数据统计,气温每降低1℃,心脏疾病发病率增加2%,寒冷天气情况下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比温暖季节高41%左右。近期,到州中心医院内科心血管病中心就诊的患者人数激增。

66岁的张大爷被确诊为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和慢性心力衰竭,长期规律服用冠心病及心衰相关药物。今年春节期间,张大爷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自行服用感冒药后,症状不仅未见明显缓解,反而呈进行性加重,出现喘气、夜间不能平卧、双下肢水肿等症状,于是来到该中心求医。

经过详细检查,张大爷被确诊为“肺部感染诱发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经过抗感染以及纠正心衰等治疗后,1周后,张大爷症状缓解,康复出院。

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原因是什么?

州中心医院内科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助理、医学博士伍珩介绍:

首先,气温骤降特别是寒冷空气的刺激会导致机体血管收缩,从而减少皮肤散热,起到保暖的作用。但是血管的收缩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血压升高和血管阻塞,增加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其次,冬春季空气通常较干燥,水分流失引发血液黏稠度增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再次,饮食失衡。天气寒冷时,人们会不自主地过多摄入高热量的食物,胆固醇增高会进一步加重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会进一步增高。另外,春节期间的食材比较丰富,起居也没有平时规律,很容易出现饮食摄入超量、烟酒过量、经常熬夜和兴奋过度等情况,造成身体负担加重。

值得注意的是,病毒、细菌等感染性因素也是引发急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的重要诱因。寒冷天气下,患感冒、流感的人激增,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尤其需要警惕病毒、细菌侵袭。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

专家表示,针对心血管疾病,防大于治,做好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应合理管控日常生活:

注意保暖

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为减少散热,血管会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因此,要注意随温度变化增减衣物,尤其要注意头颈部的保暖。老年人尤其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的人勿用冷水洗脸、洗衣。

避免感冒

目前,流感病毒、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活跃,人群密集处要戴好口罩,家中注意通风换气,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特别注意防止疾病感染,避免诱发疾病加重。如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应尽早就医。

合理饮食

饮食要均衡、多样化。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肉、蛋、奶等,增加营养摄入,增强身体抵抗力;增加纤维膳食,多吃玉米、麦麸、蔬菜、水果等;提倡低盐低脂清淡饮食,控制油盐糖的摄入;注重饮食多样化,避免油腻、熏烤、腌制类、胆固醇含量高的动物内脏如动物内脏、蛋黄、鱿鱼、肥肉等食物;多喝白开水,有助于避免水分流失,防止血液黏稠度增高;不喝过多的冷饮料,不吃生冷食物等,让自己受到额外的“冷刺激”。要戒烟、限酒。

适度运动

选择强度适中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这些运动应避免在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的时候进行,以免血管受到寒冷刺激而收缩。运动前要注意热身,循序渐进,不选择过于激烈的运动,避免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监测指标,按时服药

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按时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心率等各项指标,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按照医生的建议按时服用药物,不要随意自行更改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率。对于没有“三高”的老年人,也建议及时进行全面体检,包括血压、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