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是那样圆的月亮,依旧是那样美的月光,徐徐微风中凌乱的思绪拼凑着往事的细枝末节。悄然浮现于脑海的是记忆深处那件精致的锦缎旗袍,以及旗袍的主人——一个包裹着小脚、绣技精湛、模样清秀的富家小姐。
这位富家小姐穿戴着亲手缝制的旗袍,带着少女的羞涩,轻迈着三寸金莲在媒婆的牵引下成为了我的奶奶。那一年是公元一九二三年,她14岁。成为李邓氏的她生下了九个子女,却因为医疗条件的匮乏最终只有我爸爸和姑妈存活了下来,无法想象奶奶内心的苦楚,柔弱的身躯必须要去坚强的承受丧子之痛。逐年困苦的生活迫使她不断去变卖随身的陪嫁,却独独在简陋的衣橱里留下了那件承载着她美丽梦想的华丽嫁衣。
“乖乖,再吃一口!”奶奶颠着小脚,端着小碗在我蹒跚学步的背影后边追边叫,调皮的回头中觉得奶奶满头的白发和深深浅浅的皱纹是那样的温柔与慈祥。儿时最喜欢的事情是依偎在奶奶身边,看着她用温水泡脚、修剪弯曲在脚心的脚趾,给我讲着怎样裹脚、怎样忍着钻心的疼痛去练习走路的往事,每每这个时候她都会轻轻摸着我的小脚,淡淡的轻叹:你们现在真好!当我不解的追问为何时,她笑着说:因为你们现在不用裹脚,可以吃白米饭,还可以去读书啊!我小时候只能呆在绣花楼学绣花,什么都不能学,所以现在大字不识一个。幼稚的我心想:难怪奶奶会把火柴叫成“洋火”,煤油灯叫成“洋灯”,说一些怪故事,过年看电视时还会对着穿裙子跳舞的舞蹈演员自言自语真不怕冷,原来是因为奶奶没有上过学的缘故啊。长大以后我才知道,奶奶故事中的吃“观音泥”、野果、饿死人……都是真的,口中的“洋灯”、“洋火”也是真实存在的。奶奶在84岁高龄的时候离开了我,留下了那件宛若新衣的嫁衣。如果旗袍也有生命,那金线的富贵牡丹、缠绵的暗花盘扣是否会感受到当初一针一线缝制她时那位小姐对未来生活的悠悠情思?
旗袍上绣制的金线在阳光的照耀下忽闪忽闪着,仿佛是奶奶矍铄的眼光,那么和蔼,那么坚强。梅雨时节妈妈都会将她拿出来晒晒,也会在藏入衣柜的时候哀怨的对我说:你奶奶如果能活到100岁多好啊!是啊,“子欲孝而亲不待”这句诗词后面总会拖着残缺的尾巴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感慨、充满无奈!
1978年年底,在介绍人的撮合下妈妈来到爷爷奶奶家做客,在奶奶布满皱纹的脸上,妈妈读到了很多很多,她知道奶奶害怕清贫的家庭环境及没有任何收入的他们会致使妈妈不战而退,与此同时他们的眼神中又分明充满了70多岁老人渴望抱上亲孙的期盼。当妈妈来到厨房给奶奶帮忙的时候看见橱柜里面只有4个碗,和一些咸菜罐。妈妈那时有了一种落泪的冲动,她对自己发誓:一定会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员,一定要让爷爷奶奶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1979年年底,妈妈正式成为了我们家的一员,一个只有4个碗的家的一份子。改革的春风吹起,为了使爷爷奶奶过上好的生活,妈妈下海了.爸爸做策划,妈妈做生意,我们的家境开始慢慢好转。在爸爸单位第一个买电视机,很多叔叔阿姨会在晚上到我们家看电视。妈妈没有违背自己的誓言,家务活全是妈妈做,好吃的全是先给爷爷奶奶吃,家里从来没有断过他们爱吃的零食,在我的童年记忆里还不断充斥着银耳、人参的香味。
我问过妈妈:你的嫁衣呢?妈妈笑着说: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有一身“的确凉”就是很奢侈的事情了,你爸爸一件棉衣在奶奶的巧手下缝缝补补穿了11年!是啊,在只有黑、白、蓝的布料世界里,妈妈选择的是用为爱而奉献一切的勇气做成的一件五彩霞衣,妈妈的嫁衣在她心里,用坚韧、孝心、勤劳在改革的春风中编织出了我们的幸福曙光。
我曾经在妈妈骑的自行车后座上任凭衣裙在风中轻舞飞扬;亦曾经在妈妈的怀抱中颠簸两天两夜只为去武汉游玩;更曾经装病只为了品尝冰激凌的味道;还曾经以优异的成绩单换取看动画片和购买小人书的机会……
如今的生活是奶奶那辈人无法想象的,我会陪着妈妈坐飞机去看海、会开车驰骋在高速路上让妈妈亲身感受恩施交通的巨变、会给妈妈买各种材质的新衣服、会给老花眼的妈妈安装最大的液晶电视、还会给妈妈送去国外出产的零食……
还是那轮圆月,在月光飘洒下,看着奶奶的嫁衣,回头遥望当年那位富家小姐,近百年的风云变幻如电影般回放:从变卖嫁妆贴补家用到如今美丽时尚的柴米油盐,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俗到如今巾帼英雄的百花齐放,从苍白的贫穷落后到如今绚丽的富裕昌盛……我们在飘扬的党旗下、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见证着一段岁月, 浅斟低唱却刻骨铭心;诉说着一种情怀, 欲语还休却深入骨髓。
抬头仰望夜空中的璀璨繁星,我庆幸我所出生的年代,会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去学会感恩与珍惜。我也憧憬着我的嫁衣,在每一个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