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武汉大学恩施临床学院 祝您健康!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

当前: 首页 > 新闻 > 医院要闻 > 正文

医院要闻 科室快报 业界资讯 媒体关注 光荣榜

藏在肚脐里的“隐形手术刀” 单孔腹腔镜让胆囊切除不留痕

  • 2025-07-09
  • 字体

“医生,我查过资料,胆囊切除手术是不是要在肚子上打几个洞?我能不能不做手术?”不久前,在州中心医院肝胆胰脾外科诊室里,赵女士攥着检查报告,言语里满是担忧与害怕。

作为一位既爱美又是疤痕体质的年轻女性,赵女士因胆囊结石反复发作,被多家医院建议手术治疗。然而,她始终无法接受手术后腹部会留下多处疤痕。

该院肝胆胰脾外科副主任丁俊了解到赵女士的想法后,为她画出一张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切口示意图,她的眼中瞬间有了光亮:“你的意思是,这一个切口可以藏在肚脐里?”最终,她欣然同意接受手术。康复出院出院时,她开心地感慨:“原来变美和健康可以兼得。”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曾经需要‘开膛破肚’的手术,正悄然隐匿于人体的天然褶皱之中。”丁俊说。

6月20日,州中心医院肝胆胰脾外科病房内,23岁的大学生小林(化名)对着镜子练习“收腹动作”。

一周前,她在外旅游时急性胆囊炎发作,在当地医院被告知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小林赶忙终止旅游计划赶回恩施,来到州中心医院肝胆胰脾外科求医。

丁俊为她实施了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从肚脐处开口。术后,小林腹部仅留下一道1.5厘米的细痕,且细痕与肚脐的天然褶皱完全重合,若不端详,看不出手术痕迹。

丁俊介绍,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需要在腹部开3至4个0.5厘米至1厘米的小孔,虽然属于微创手术范畴,但部分患者术后腹部仍会留下一些星点状疤痕。单孔腹腔镜技术将切口缩减至脐部这一天然皮肤皱褶处,巧妙利用肚脐的凹陷结构,很好地隐藏了手术切口。让患者安心的是,术后采用可吸收线进行皮内缝合,连拆线环节都省去了,而且总体医疗费用没有明显增加。

“过去的开放性手术往往要开15厘米左右的刀口,后来发展到微创腹腔镜,也需要3至4个微小的开口。”丁俊回忆着科室手术方式的发展历程,手中还比划着手术器械的演变。

“单孔腹腔镜是不是更简单?”记者好奇地问道。

“对操作者来说,这是更大的挑战。”丁俊解说,单孔手术看似切口减少了,实则难度大幅增加。传统手术就像“三头六臂”,一个孔可以放入镜头充当“眼睛”,另外两到三个孔可以操作器械,完成切割、止血等一系列动作。单孔手术要求医生通过单一通道完成所有操作,其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熟练掌握这项技术,丁俊特意前往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潜心学习。如今,他带领的团队已能娴熟地通过肚脐这一“生命之门”完成多项手术。他们将带有摄像头的腹腔镜和两把操作器械,通过特制通道送入腹腔,在屏幕前精准完成胆囊剥离、夹闭血管等精细操作。“最考验人的是器械碰撞,三根金属杆在狭小空间里‘打架’,稍有不慎就会损伤脏器。”丁俊坦言,单孔手术对医生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要求极高。

丁俊介绍,单孔腹腔镜技术开展一年多来,已帮助20余名患者实现“无痕康复”。那么,哪些胆囊疾病患者或人群适合采用单孔操作呢?丁俊表示,只要符合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指征的患者,均可以考虑接受单孔手术。对于胆囊结石无嵌顿症状、胆囊无明显水肿的患者,手术成功率会更高。

丁俊提醒,处于急性发作期、胆囊三角区粘连严重,或合并肝硬化的患者,可能需要改用多孔手术方案,具体要通过CT、MRI等检查进行综合评估,并结合术中实际情况来决定。

“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患者切除胆囊后不会出现明显的消化障碍,但少数人则需要调整饮食结构。”丁俊解释,胆囊切除后,胆管会代偿性扩张,替代部分胆囊功能。他建议患者术后1个月内坚持低脂饮食,避免食用油炸食品,3个月后逐步恢复到正常饮食。同时,患者需要长期随访,每年复查肝胆彩超。

“如今,胆囊疾病的发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我们遇到很多患者询问,胆囊疾病是不是一定要切除胆囊?可以肯定的是,目前,手术切除治疗胆囊疾病已成为专家共识。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加强学习,为患者探索更为微创的手术形式。”

丁俊提醒大家,预防胆囊疾病要做到三餐规律,避免胆汁在胆囊内滞留过久,建议早餐一定要吃、晚餐不宜过晚;控糖控脂,减少油炸食品、奶茶、动物内脏等食物的摄入;警惕“伪胃痛”,如果出现右上腹疼痛并伴有肩背放射痛,可能是胆囊在“呼救”,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