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西武陵山腹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因蕴藏全球唯一探明的独立硒矿床,被誉为“世界硒都”。
就是在这里,一代代恩施州中心医院的科研工作者,从对“硒”的懵懂认知到系统性前沿探索,从零星的科研星火到形成引领区域的燎原之势,他们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开启了一段关于硒与人体健康的艰辛而辉煌的求索之旅,逐步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硒科研体系。
这也是一条跨越数十年的从无到有、由弱渐强的创新之路,更是一场以健康为使命、以科研驱动临床、以技术赋能发展的健康实践。
从零起步硒研究的星火初燃
恩施州中心医院对硒的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
1986年,时任口腔科主任的刘贻庆参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营养卫生研究所杨光圻教授主持的“人体硒最高安全摄入量调查”项目,这也是国家“七五”攻关项目。该研究于1991年荣获原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标志着恩施地区医学界首次在国家层面硒研究中留下印记。2009年,恩施州眼科学科带头人李拓教授在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中国高硒地区老年性白内障的患病率调查》,首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向世界揭示硒与眼病的相关性……正是这些点亮硒研究“星火”的先行者,为日后燎原之势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5年9月,为响应州委、州政府硒产业发展战略,恩施州中心医院将硒与健康研究提升到战略高度,成立“硒与人体健康研究所”。2016年9月,经省编办批准升格为湖北硒与人体健康研究院,成为全省唯一专注于硒与人体健康理论与临床应用的省级科研机构。
十年磨一剑。如今,该院数百名高层次医学人才正怀着对“生命火种”的执着,向着硒研究的高峰不断攀登。
从基础到临床科研成果丰硕
如何把“猜想”变为“实证”?
如何从“实验室”走到“病床边”?
湖北硒与人体健康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厚积薄发,解锁一个个硒“密码”。
今年8月,湖北硒与人体健康研究院办公室主任黄楚鹰团队主持的项目研究成果《关于硒纳米颗粒(SeNPs)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突破性研究》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并荣登封面。该研究提出利用本地益生菌合成硒纳米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新策略,其合成的硒纳米颗粒的电镜图像,恰似土家族传统手工织锦西兰卡普的标志性纹样。这不仅是民族文化织锦意象与先进纳米技术的一次完美融合,更彰显了以黄楚鹰团队为代表的“地域智慧+现代科学”的创新路径。
在湖北硒与人体健康研究院,填补区域硒与人体健康研究空白、亮相国际权威平台的科研项目已不是个案。
2018年,恩施州中心医院选派黄楚鹰赴世界顶尖医科大学——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访学。他带着“恩施碎米荠”的课题远渡重洋,如饥似渴地汲取技术“营养”,于一年后学成归国,并带回丰硕的实验成果和原始资料,其研究在该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2021年8月,黄楚鹰课题组主持的一项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首次破译恩施碎米荠基因组,揭示其超级聚硒与硒耐受的分子机制。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Cell Discovery》发表,影响因子高达38分。这项被誉为“里程碑式”的成果,为富硒植物的后续深度开发奠定了遗传学基础,引起国际学界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研究院在临床转化方面屡获突破。2023年,黄楚鹰的发明专利“硒蛹虫草水提物的应用”成功转化,签约金额100万元,实现全州在该领域专利转化“零的突破”。
研究院还积极与国内科研院所合作,加快研发进度。2024年,研究院与人福医药联合研发全球首个用于治疗奥沙利铂神经毒性的院内中药制剂复方通痹颗粒,目前已进入单中小样本临床试验阶段;富硒小麦草牙膏经临床试验证实对牙菌斑和牙龈炎有显著抑制作用,于2025年推向市场;联合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推进的“功能性富硒资源创新研究及产业应用”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项目成果在湖北、吉林、北京等地应用……以该院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陈洪波、康复医学科学科带头人吴波、角膜眼表疾病学科带头人宋秀胜、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科带头人张自雄等具有区域专业影响力的专家为首,连同6个PI团队,正聚力硒研究,推动“硒+”健康产品矩阵初步形成。
厚培“土壤”从“跟跑”到“领跑”
硒与健康研究的蓬勃发展,不仅有力推进全院科研生态跃升,更成为恩施州乃至武陵山区域医疗科研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引擎”之一。
研究院始终坚持在全球化视野下持续发展,在“胡萝卜”人才、“南丁格尔”人才、青年人才成长工程、出国研修、职工考研等“人才激励工程”及完善的引才、育才、聚才体系推动下,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研发队伍,同时与国内外顶科研院所和高校强强联合,逐步构建起“九大创新平台”体系。
其中,国家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系国家级平台;湖北硒与人体健康研究院、硒资源研究与生物应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院内中药制剂与新药转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眼遗传病临床研究中心属省级平台;民族医药研发中心、转化医学中心和实验动物中心亦实力雄厚。这些平台层次清晰、功能互补,覆盖了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全创新链。
厚培“土壤”,必然收获丰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吸纳3名博士后进驻,博士后周长宇于今年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实现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突破;实验动物中心作为武陵山区唯一SPF级动物中心,获评湖北省优秀单位;民族医药研发中心年产值达5000万元,位居全省医疗行业前列。
在硒平台的示范作用下,平台之间的协同效应日益凸显。急诊、神经内科等多科室参与编撰8项临床专家共识;2024年全院开展新业务新技术220余项,四级手术占比19.1%,高于国家中位数;黄年平等10名专家入选“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5%”,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
近5年来,研究院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省部级课题3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富硒资源创新研究及产业应用》项目荣获2024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从参与国家“七五”攻关,到建设省级研究院;从破译植物基因,到研发全球新药;从单一学科探索,到多平台协同发展……恩施州中心医院的硒研究之路,是一条结合地域资源、聚焦临床需求、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之路,更是一代代恩医人守护健康的使命接力。如今,湖北硒与人体健康研究院已成为武陵山地区硒研究的“桥头堡”,不仅推动了“硒与大健康”产业升级,也为全院科研体系建设注入了持续动力。
正如一代代恩医人所坚信的那样——硒是“月之女神”,更是“生命火种”。在未来的征程中,他们将继续以科学为灯、以使命为舵,让硒的故事在恩施这片热土上代代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