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7日,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此时太阳运行至黄经105度,一过小暑,便要开启夏日最难熬的“上蒸下煮”模式。
暑,有两个属性——热与湿。《说文解字》中提到:“暑,热也。”但又不仅限于此,《释名》中亦有记载:“暑,煮也。热如煮物也。”“暑”和“热”的区别在于: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
从小暑开始,我们即将进入为期40天的超长待机三伏天,但同时也是冬病夏治的黄金期。这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间,阳气浮于体表。中医说“外热一分,内寒一分”,体内阳气空虚,脾胃比较虚寒。
恩施州民族医院名医堂学科带头人、副主任医师袁齐提醒大家:小暑节气做对这几件事,开通全年养生VIP通道。
生活更健康
正如前文所述,这个节气阳气虚空浮于体表,人体的内在脏腑尤其是脾胃比较虚寒,因此需要温热性质的食物。这也是一年中吃姜的最好时节和原因。尤其适宜夏日长期处于空调房中,或是喜欢吃生冷寒凉的食物后容易腹泻和手脚冰凉的人群。
所以
小暑的食养重点在于
温阳散寒、健脾祛湿
因生姜入脾胃,性温味辛,有向外、向上发散的力量。除了暖胃醒脾外,还能把体内积攒的陈年寒湿逼出去。
而夏季脾胃虚寒、胃口不佳,适当食用生姜可以促进食欲、防暑降温,对于风寒感冒、头晕、恶心、胸闷等症状都有不错的效果。
对于阳虚、虚寒、寒湿重的人来说,尤其是患有冬天容易加重的病症,夏食生姜则是遵循“虚则补之、寒则热之”的原则。
小暑节气养生
暑证分阴阳
正确吹空调
因为暑为热邪,兼夹湿气。而热为阳邪,湿为阴邪,故暑证分阴阳。若热胜于湿,则为阳暑;若湿胜于热,则为阴暑。阳暑就是我们常说的中暑,在烈日下出大汗,不仅伤津液,也耗气。一旦津气有亏,则暑邪乘虚而入,首先伤肺,以致发热多汗、大渴引饮、头痛心烦,甚至晕倒。
但其实,大夏天伤于寒的人比伤于暑的人更多,空调病泛滥是主因之一。空调病在中医看来属于中阴暑。夏季,人的腠理是打开的,因而容易出汗。若外受寒邪,则腠理骤闭,暑湿(或寒邪)内困易导致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肢体酸痛等症状。
现在,空调已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的刚需。作为一种不仅可以降温,还能排湿的家用电器,简直就是闷热潮湿的暑气的“克星”。毕竟大多数人没有禅师那样的心境,在暑天不开空调的情况下,躁热心烦的情况会严重影响工作、学习,甚至连睡觉都不踏实。所以,避免过度和错误地使用空调是关键:
⚫避免在大汗后马上进入空调房。最好先把汗擦干,换下汗湿的衣物再进入。
⚫忌处于空调出风口下。
⚫空调室温不宜过低,尤其是睡觉时,一般不低于27℃,最好再盖条薄被。
⚫公共场所的空调室温如果太低,记得加衣。
⚫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夏季每天都要适量出汗。
小暑节气养生
清凉度苦夏
御饮解暑气
夏季解暑饮品众多,酸梅汤为上品。炎炎夏日,人心浮躁,最宜喝一杯酸梅汤。
酸梅汤作为古老的传统饮料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然而真正“带货”成功的却是清朝乾隆皇帝——清代御膳房将改进的酸梅汤晋升为宫廷的御用饮品,被乾隆皇帝誉为“清宫异宝”。其后传入民间,大街小巷都可以看见酸梅汤贩卖,成了老百姓用来消暑解渴的国民饮料。
其实,酸梅汤不是一般的饮料,更是一个药食同源的良方。它不仅能生津止渴,还能收敛心神,使人平静。乌梅、甘草、山楂是酸梅汤的三味必不可少的原料。因此,挑选酸梅汤料包成品时要注意,配料表上有上述三种基础配料才是纯正的。同时还要提醒孕妈妈们:因酸梅汤含有山楂,故孕妇慎饮。
《千金月令》中记载:“是月可食乌梅酱止渴。方用乌梅捣烂,加蜜适中,调汤微煮饮之。水泻渴者,以梅加砂糖、姜米饮之,不渴。”从营养成分来说,酸梅汤中含有非常丰富的有机酸,能有效地抑制乳酸,并能驱除使血管老化的有害物质。
通常,酸梅汤以乌梅、生山楂、陈皮、甘草、干桂花为主要原料,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添加薄荷、菊花或者玫瑰花等。其实,除了在超市选购成品外,在家自制酸梅汤也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小暑爽事。
自制酸梅汤方法
配料:乌梅75克,生山楂30克,陈皮20克,甘草10克,干桂花5克,水约2升,冰糖适量。
步骤:
1.将乌梅、生山楂、甘草清洗干净后,加入清水浸泡20-30分钟。
2.将步骤1中浸泡过的中药(食材)及药液,再加入适量清水,共计约1升倒入锅中加热煎煮。
3.待水沸腾后加入陈皮(可清洗一下加入),煮沸后改小火慢煮20-30分钟,出锅前3-5分钟放入干桂花。
4.关火前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冰糖。过滤出药料以备二次煎煮。煎好的药液盛入容器中。
5.锅内倒入约1升清水,加入第一次煎煮的药料,重复步骤2,得到第二次煎煮的药液;合并两次煎煮的药液,混匀,过滤,即可饮用。也可以只煎煮一次,但不要多次反复煎煮。
温馨提示
不能用铁锅熬制;儿童和胃酸分泌过多的人不可多饮酸梅汤;煎煮的酸梅汤如未完全饮用,建议放入冰箱冷藏,以免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