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武汉大学恩施临床学院 祝您健康!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

当前: 首页 > 新闻 > 医院要闻 > 正文

医院要闻 科室快报 业界资讯 媒体关注 光荣榜

【中医养生·二十四节气·处暑】 阴长阳消处暑天 养肺防燥仍为要

  • 2023-08-23
  • 梁欢
  • 字体

处暑,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三暑”之“末暑”,代表着夏季的尾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意为消隐、结束;处暑者,亦为“出暑”也,即温度下降,暑热正式终结。此时出伏入秋,虽早晚时分逐渐凉爽,但是午后仍然闷热。俗话说:“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尤其南方地区,“秋老虎”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根据中医理论,处暑时节由热转凉、阴阳变化,人体阳气开始逐渐收敛,阴气逐渐增长。寒暑交替,夏日余热犹存而降水减少,秋燥来袭,容易伤津液、生肺燥,由此出现咽干、腹泻等脾肺失调的症状;此外,暑后入秋,燥热耗气伤阴,人也比较容易烦躁、疲惫,尤其是阴虚体质会更明显。

在如此季节交替之际,我们应如何顺应时节、合理养生呢?

恩施州第三批知名中医、恩施州民族医院(恩施州中心医院中医部)名医堂主任医师刁京明给出了以下几条养生“窍门”:


巧食——健脾生津少“贴膘”;

睡好——补充睡眠减“秋燥”;

少动——适量运动重“收养”;

防病——润燥养阴补“肺气”;

保暖——温差增大需“保健”。

巧食

健脾生津少“贴膘”

夏秋之际,气候炎热干燥,容易津液流失,脾胃失于运化,食欲不振。应注意养阴生津,多喝水,少吃口味太重的食物,切忌暴饮暴食。多吃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莲子、扁豆、冬瓜等。常食沙参、玉竹、莲子粥、百合等食品,既能防热,还能益气。但有些人肠胃不好,常腹泻,不适宜清凉补身,应注意养胃祛湿、少吃冰的。

同时,进入初秋,很多“苦夏”、夏天食欲较差者,食欲逐渐好转,主动或被动地开始“贴秋膘”。但此时人的胃肠功能较弱,还没调理过来,吃太多的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增加肠胃负担,应当少“贴秋膘”。吃肉要适当,最好等到天真正凉下来后,再多增加肉食。

睡好

补充睡眠减“秋燥”

处暑的舒适,带着懒洋洋的疲劳感,这叫“秋乏”。中医认为秋主燥,耗气,伤阴,气虚,人体会四肢无力,神疲懒言,所以有了“春困秋乏夏打盹”的说法。

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泻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午睡也是处暑时的养生之道,通过午睡可弥补夜晚睡眠不足,有利于缓解秋乏。对于老年人而言,午睡尤为重要,因为老年人气血阴阳俱亏,易出现昼不精、夜不寐的少寐现象。古代养生家说:“少寐乃老人之大患”,《古今嘉言》认为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这是符合科学养生观点的。此时人的起居应顺应时节进行调整,尤其要保证睡眠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个小时,以适应“秋乏”。

处暑之际,“秋燥”不请自来,天气还未完全转凉,不少家庭每天都要开几个小时的空调,更是加重了“秋燥”。如果在干燥的空调房中待久了,人体的津液自然会受到更大的损伤,引起皮肤干燥、舌红少津、毛发干枯、大便干结、口鼻咽干、胸痛干咳、少痰等症状。有条件的家庭可选用空气加湿器,把空气的湿度调高,空气湿润,更利于皮肤的保湿和呼吸的舒适之感。

少动

适量运动重“收养”

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早晚可去室外散步,适量做运动,既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又可使一天保持良好的精气神。根据身体素质,运动量和运动方式应有所差异。中午气温偏高,尽量避免室外活动,特别是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的老年人。处暑时节早晚气温相对低,可适当运动,如快走、打太极拳、爬山等,注意不要过度运动,否则更困乏。

防病

润燥养阴补“肺气”

冬季易患许多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反复感冒等,这往往与秋季肺阴受损有关。因肺喜清肃濡润,主呼吸与大气相通,外合皮毛,与大肠相表里,故燥邪最易伤肺,引起咳嗽或干咳无痰、口舌干燥、皮肤干燥、便秘等症。因此,秋季应注意养肺。这里介绍几种简便易行、有助于补养肺气的方法。

1.捶背:端坐,腰背自然直立,双目微闭,放松,两手握成空拳,捶脊背中央及两侧,各捶30次。捶背时,要从下向上,再从上到下,先捶脊背中央,再捶左右两侧。这种方法可以畅胸中之气,通脊背经脉,同时有健肺养肺之功效。

2.摩喉:上身端直,仰头,颈部伸直,用手沿咽喉部向下按摩直至胸部。按摩时,拇指与其他四指分开,虎口对住咽喉部,向下按搓,可适当用力。这种方法有止咳化痰的功效。

保暖

温差增大需“保健”

夏秋更迭之际早晚温差增大,夜寝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注意胃部保暖,保护身体阳气。而且,此时也是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的高发期。中老年人不要让自己受到“冷刺激”,如不吃过多冷饮料,不用冷水洗澡、洗脚;晚上睡觉注意保暖等。老年人起床动作宜缓慢,做到“三个半分钟”:起床前伸个懒腰后,于床上坐半分钟、床沿坐半分钟、下床站立半分钟,然后再洗脸、刷牙等,注意适量饮水。

不少关节炎患者因为立秋过后不注意保暖,还常吹空调、吹电扇,结果导致旧病复发。此外,像肩周炎、颈椎病、痛风等“老毛病”,这个阶段复发概率也很高。秋后腹泻、胃炎和肠炎等也容易发作,且久治难愈。因此,处暑过后,更要注意保健防病。除此之外,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也容易在季节交替时发作,抵抗力较弱的老年人,除了要留意温差变化,适当添衣之外,在平时也要多做一些运动。

养生食谱

1.芝麻菠菜

【配料】鲜菠菜500克,熟芝麻15克,盐、香油、味精各适量。

【做法】菠菜去根洗净,在开水锅中滚烫一下,捞出浸入凉水中,凉后捞出淋干水分,切成段,放入盘内,分别加入盐、味精、香油,搅拌均匀,再将芝麻撒在菠菜上即可。

【功效】补肝益肾,开胸润燥。

2.青椒拌豆腐

【配料】豆腐1块,青椒3个,香菜10克,香油、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豆腐用开水烫透,捞出晾凉,切成1厘米见方小丁。青椒用开水焯一下,切碎,香菜切末。将豆腐、青椒、香菜及香油、盐、味精等搅拌均匀,盛入盘内即可。

【功效】益气宽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对胃口不开,食欲不振者尤其适合。

3.莲子汤

【配料】干百合100克,干莲子75克,冰糖75克。

【做法】百合浸水一夜后,冲洗干净。莲子浸泡4小时,冲洗干净。将百合、莲子置入清水锅内,武火煮沸后,加入冰糖,改文火续煮40分钟即可食用。

【功效】安神养心,健脾和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