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统计,至2022年底,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近2.1亿,他们中三分之二的人为多病共存者。多病共存易伴随认知、运动、感官功能下降以及营养、心理等健康问题,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老年人共病是2017年公布的老年医学名词,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慢性病共存于同一个老年人的现象。多病共存的老年人如何提高生活质量?8月25日,记者走访了州中心医院全科医学科·老年医学科。
1 多病共存 老年人生活常态
“晚上睡觉怎么样?肚子还疼不疼”……在州中心医院全科医学科·老年医学科诊室内,面对前来看“反复腹泻年余,多方治疗无效”的9旬患者,科主任张春龙一边聊天一边问起了老人的生活状况。根据问诊情况,结合老人的胰腺炎病史、糖尿病病史及其降糖治疗方案,张春龙推测是因为降糖药物不良反应引发的腹泻。
检查结果印证了这个判断。揪出“祸首”,调整药物并补充电解质三天后,老人腹泻停止,精神状况良好,顺利出院。
“很多老人的疾病具有迷惑性,所以需要细致的询问和观察,结合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等多种情况进行判断。这也是老年医学科的诊疗特点之一。”张春龙说。
“同时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慢性病,称为多病共存。”她介绍,由于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免疫及认知功能低下,肢体活动出现障碍,内分泌代谢紊乱,当某一器官发生急性改变时其它器官也受到影响。所以,老年人常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累及多个器官,不仅如此,各种症状及损伤的累积效应更加明显,导致老年患者常出现一体多病现象。
老年人易患共病包括常见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痛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老年性白内障、前列腺疾病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些容易被忽视的老年综合征,常见的如痴呆、谵妄、跌倒、小便失禁、睡眠障碍、压疮、进食问题、意识模糊、抑郁、骨质疏松、骨关节病、营养不良等。
多病共存会让人活动、进食等生活质量明显下降;长期受病痛的折磨,口服多种药物,不可避免的存在心理负担。失眠、抑郁等又会加重之前的疾病,容易导致共患疾病越来越多,各种症状叠加,病情无法控制,同时也会增加家庭负担。
不久前,一名88岁的患者因肺部栓塞来到州中心医院就诊。张春龙追溯病史时发现,原来这名留守老人因关节疼痛,长期自行服用止痛药导致胃溃疡进而诱发营养不良,身体虚弱影响了活动能力,活动量的减少造成了血栓形成。
“所以说,这是一个连锁反应。”张春龙说,在日常接诊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对健康常识了解不多的老年患者,许多小病拖成大病。因此,提高社会大众对老年人共病的健康认识非常重要。
2 老年科 让老人“一站式”就医
如何维持病情的长期稳定影响着老年人的健康和寿命。
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我国未来三年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三项具体量化的工作指标:到2022年,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50%以上;80%以上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0%。
州中心医院是首批湖北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之一。为更好服务老年患者,2020年9月,该院设立了全科医学科·老年医学科,让身患多种疾病的老人“一站式”就医成为现实。
张春龙说,多病共存的诊疗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共病比单病的治疗更加复杂,需要让血压和血糖等每项指标达标,还需要考虑各种疾病间的治疗矛盾、各种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毒副作用的叠加等。
“比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是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核心药物,但如果患者同时患有支气管哮喘或者消化道出血,此药便是禁忌。又比如一个90岁高龄的糖尿病患者,目前降糖方案为西格列汀+米格列醇,血糖非常理想。但患者有胰腺炎病史,有慢性腹泻病史多年,那么不就能服用这些药,必须选择对胃肠道没有影响的降糖药。”她说。
共病者患上肺炎、腹泻甚至是感冒等常见的“小毛病”,也不容忽视。突发疾病和应激反应会导致原本非常稳定的基础疾病进展加重甚至威胁生命。慢性病急性加重或突发新的疾病者均需及时到医院规范治疗。
疾病急性期在医院治疗稳定后,医生仍需持续关注患者的病情,给予及时的指导或修正,对其心理情况也需加以关注,鼓励陪伴患者一起维护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让老人享有健康状态下的长寿。
共病者易错服漏服药物。共病者服用药物种类多,加上视力、记忆力等功能减退,易错服漏服药物,带来脏器出血、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为解决这一问题,州中心医院全科医学科·老年医学科还专门设计了服药记录表格、服药手册等工具,以提高治疗依从性。
患者和家属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正确的生活方式,正确的服用药物。患者自我监测血压、血糖、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定期复诊,复诊时携带好记录本,与医生共同讨论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医患共同维护,让其病情处于长期稳定的状态。
3 个体化诊疗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一再强调: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考虑患者本人的愿望非常重要。”张春龙说。
她表示,共病的老年患者往往同时有很多医疗问题需要处理。哪些问题需要优先处理,不同治疗方案之间有矛盾时,不同的治疗方案导致的不同结局……这些问题都要仔细权衡再做出选择。只有在尊重科学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到患者的自我意愿,才能获得患者的认可。
对于这样的老年患者,该科会进行老年综合评估(CGA)。
老年综合评估是依据“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现代医学模式,对老年人做出健康状况和患病情况的综合评价,主要包括功能评估、老年综合征评估及社会评估。对老年人的一般医学、躯体功能、精神心理、社会经济、所处环境和生活质量等进行评估,以及早发现老年综合征,为老年患者制定科学、合理和有效的预防、保健、护理、治疗和康复方案,促进他们各种功能状态的改善,从而帮助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期望寿命。
老年综合评估的适应人群包括:
出院复诊的老年人;
接受神经、呼吸、心脏和智能等康复治疗的老年人;
合并有三种以上慢性疾病的老年人;
同时用药5种以上的老年人;
具有常见老年综合征,如跌倒、痴呆、尿失禁、谵妄、抑郁症、慢性疼痛、睡眠障碍和帕金森综合征等表现,以及潜在风险的老年人;
出现老年常见问题,如压疮、便秘、营养不良、运动功能障碍或肢体残疾等的老年人;
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
具有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的老年人;
存在一定社会和行为能力异常的老年人等。
“低成本、高效益,多方获益是老年综合评估最大的意义。”张春龙说,老年综合评估对医务人员来说,能够提高诊断准确性、监测病情和功能变化、制定综合防治计划;对医疗机构来说能够及时出院及转诊、降低对医疗资源占用、为不同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对社保部门来说能够提供合理服务的内容、避免过度医疗和服务不足;对患者来说能够更加了解自身情况,便于适时转诊,促进康复,回归家庭和社会,降低医疗支出,提升居住适当性,提升居家保健社会服务。
张春龙以高血压的治疗为例说明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高血压降压目标并不是越低越好。降压治疗的前提是不能影响有效的血流灌注,老年患者常有动脉硬化、血管狭窄,因此,在进行降压治疗更应考虑是否会影响患者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
“对老年人共病的处理,其原则和策略应遵循老年医学的概念和宗旨,强调以患者为中心,进行个体化的诊疗。所关注的不是对某个或几个疾病的诊治,也不是简单地把对各个疾病的治疗叠加,其最终目标是为了能够让老年人最大获益,能够提高老年人的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张春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