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武汉大学恩施临床学院 祝您健康!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

当前: 首页 > 新闻 > 医院要闻 > 正文

医院要闻 科室快报 业界资讯 媒体关注 光荣榜

宝宝的“吃”与“睡”,幸福家庭的两件大事!

  • 2023-09-05
  • 母婴养护中心
  • 字体

让宝宝吃饱睡好,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大概是新手妈妈爸爸们梦寐以求的大事了!今天,恩施州中心医院母婴养护中心的专家就为大家讲讲关于新生儿宝宝喂养与睡眠的问题。

宝宝“吃”与“睡”的关系

人体中,与宝宝“吃”与“睡”相关联的重要因素,是一个叫胆囊收缩素(CCK)的激素。

CCK是一种胃肠激素,主要功能是促进消化,使人产生饱腹感,以及镇静作用。CCK会随着宝宝吮吸这个动作在其体内逐渐升高。同时母乳中不仅含有CCK,还有一种成分叫色氨酸,这是用来合成褪黑素,其同样有助于睡眠。

宝宝大约需要吸吮20分钟左右,CCK在其体内水平会达到峰值。此时宝宝会感到饱腹、困倦。停止吸吮后的20分钟左右,宝宝体内的CCK又开始慢慢下降,之后宝宝也会慢慢清醒。这就是宝宝会出现一吃就睡、吃吃睡睡、睡一会就醒还要继续吃的现象。尤其是小月龄的宝宝,吃奶还处于学习磨合阶段,此现象更加明显。

我们不得不感叹人类进化的完美。这样的“设计”就是要让小宝宝少量多餐,既可以锻炼宝宝更加熟练吃奶,也刺激了妈妈能产生更多的母乳供给宝宝成长,并在母乳喂养中建立更亲密的亲子关系与情感。

除了吸吮妈妈乳房,吸吮其他东西,比如安抚奶嘴、大人手指、宝宝自己拳头,都能使得宝宝体内CCK升高而入睡。

不同喂养方式下的入睡

母乳亲喂 幸福的亲子时光

母乳亲喂通常时间较长,小月龄的宝宝通常需要吮吸20-40分钟,甚至1个小时。前期会有明显的连续吞咽,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营养性吸吮”,主要满足宝宝的生理需求。后期可能听不到或者只偶尔听到宝宝的几声吞咽声,吃吃停停,吸吮力也随之下降,基本上这个阶段宝宝已经闭上眼睛进入浅睡眠阶段(也容易醒来),但依然可以边吸吮边睡觉,这是人类幼崽与生俱来的“特异功能”,其他哺乳动物亦是如此,这是大自然馈赠的自然属性。

宝宝生来就有很强烈的吸吮需求,甚至在妈妈子宫内就开始吸吮自己的手指,所以吸吮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食物,还有获得安抚的需要。包括一、两岁的宝宝吮吸拇指的现象,都是为了安抚自己。“安抚奶嘴”也是由此而来的。

我们常常把这类型的吸吮称之为“非营养性吸吮”或“安抚性吸吮”。当小月龄宝宝暂时无法自主入睡,这就是他们安抚自己入睡的方法。其实,有些成年人入睡的时候也有类似的安抚需求,比如听音乐、洗澡。

更有趣的是,妈妈在哺喂自己的宝宝时,也能起到自我催眠的作用。因为在哺乳后大约30分钟,妈妈体内的泌乳素水平就达到了峰值,泌乳素也能够让妈妈安睡。

母乳亲喂时,妈妈喂奶的整个过程中,乳汁的流速也并不是同一个速度,但宝宝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吞咽和呼吸。简言之,宝宝幸福地依偎在妈妈怀里吃奶,感受着妈妈的温度和心跳,吸吮着柔软的乳房,是可以同时满足营养需求、免疫需求、安抚需求和情感需求的。因此,母乳亲喂是一件令宝宝、妈妈都能感受快乐和满足的一举多得的幸福事!

奶瓶喂养 谨防过度喂养

奶瓶喂养时,无论是奶粉还是母乳瓶喂,整个过程几乎是匀速的。宝宝会一直大口吞咽,有时还不小心会呛到,使很多人误以为是宝宝饿急了的表现。

其实不然。宝宝这样连续大口吞咽,并非主观意愿,而是被动喂养。这是因为宝宝天生自带的原始神经反射——吸吮反射和吞咽反射,让他们在含住奶嘴的瞬间就开始吸吮,而奶瓶喂养不用太费力吸吮就有很多奶出来,进而刺激了宝宝的吞咽反射。吞咽后紧接着又需要呼吸。因而形成了“吸吮——吞咽——呼吸”一系列连贯动作,循环进行。而呼吸和吞咽在人体结构上是无法同时进行的,这就会导致宝宝在没有充分呼吸的情况下,又不得不进入下一轮吞咽,就会表现出“很饿”的假象。

因此,细心的妈妈们也会发现,奶瓶喂养的宝宝吃奶速度一般都较快。此时,参考宝宝的胃容量判断基本吃饱,但还没有满足宝宝心理安抚的需求,宝宝一般不会安然入睡而是继续吮吸。而这一假象也会导致妈妈做出错误判断——宝宝没有吃饱,进而继续添加一部分奶给宝宝。宝宝继续吮吸,直到渐渐入睡。但长此以往,这样的过度喂养,不利于宝宝健康。

因此,在奶瓶喂养中,妈妈们可以通过掌握宝宝吃奶规律、“喂一会儿,歇一会儿”等方法来调整喂养方式,防止出现过度喂养的情况。

这些就是宝宝“吃”与“睡”之间的关系,

新手妈妈爸爸们了解了吗?

新手妈妈爸爸们还可以通过宝宝的大便、小便和体重变化来判断宝宝是否有“吃饱、睡好”,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在必要的时候,可咨询专业的哺乳顾问来协助评估和调整,保障母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