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
——唐·戴察《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道:“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此时气温较白露时更低,露水更多,地面露水将凝结成霜,渐生寒意。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此时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秋燥明显。
寒露节气如何养生呢?
张金红
国家中医药传承骨干人才培养对象、恩施州中心医院中医部(恩施州民族医院)肺病糖尿病科副主任张金红建议:秋意浓寒露至,养生重视“一润两早三保暖”。
01/润肺防燥是关键
“金秋之时,燥气当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金、木、水、火、土构成世间万物,木主管东方和春季,火主管南方与夏季,金主管西方与秋季,水主管北方与冬季,“金秋”意即秋季。而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肺在五行中属金,故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此时燥邪之气易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津,容易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干咳少痰等症状,甚至还会出现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的现象。
寒露时节,饮食养生需在平衡五味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物,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防治咽干口燥等症状。
秋季养生宜“收”不宜“散”。食酸有助于收敛肺气,可以适当吃些酸味的果蔬,如橘子、柠檬、石榴、番茄、乌梅、葡萄等应季果蔬,甜中味酸,既能护肺,又可增强肝脏功能。
中医有五味入五脏之说,辛味入肺,酸味入肝。在秋天要少吃辛辣刺激、煎炸熏烤类的食物,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和酒之类宜少吃少饮或不吃不饮。通过减辛,一能防止肺气太盛,二能防止辛燥伤肺,耗伤阴液。
寒露天凉,晨起凉甚,早餐应吃温软食物,可以喝点热粥,粳米、糯米均是极好的选择,有健脾胃、补中气的功效。
俗话说“西风响,蟹脚痒”“九月团脐,十月尖”。寒露时节菊黄蟹肥,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可滋阴补虚。但螃蟹性寒,脾胃虚弱的人群吃多了容易伤身,食用时可配上姜末醋汁,既可温中散寒解毒,又能使蟹味更加鲜美。同时,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蟹黄中胆固醇、嘌呤含量较高,建议高血压、痛风人群谨慎食用。
02/早睡早起养阳气
秋天是“阴气长,阳气收”的季节。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因此,秋季养生要做到“早睡早起”,需注意调节生活节奏,防止过度疲劳和熬夜。为避免血栓的形成,应该顺应节气,分时调养,确保健康。
秋季是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长期坚持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如散步、爬山等都是很好的选择。但开始时强度不宜太大,应逐渐增加运动量。如果过度运动,会增加人体的疲惫感,反而不利于身体恢复。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有“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季宜早睡早起,一般为晚上9点上床,最迟不要超过晚10点,保证睡眠充足。每天可多睡1小时,缓解秋乏,注意劳逸结合。
03/适时添衣“三保暖”
俗话说,“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进入寒露后,虽说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机体和鼻粘膜耐寒力,但是老年人和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者,则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冻”出病来。
尤其是在起床后,应适当添件薄衣,护好腹部、脚部和肩膀等关键部位。“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讲的就是这个养身之道。
寒露时节,在起居上,更要合理安排。研究认为,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感冒病毒的致病能力增强。
在生活习惯上,一定要注意保暖,防止因为温度骤降而感冒发烧,要养成及时添衣、睡前泡脚等好习惯,顺应节气,分时调养;在心情调节上,寒露时节草木凋零,气候阴寒,容易引起情绪忧郁愁闷,此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温养精神,多和亲友走动,及时排解内心愁绪,保持积极的一面。
同时,还应随时备好急救药品,防止因气温骤降而引发哮喘、中风、心肌梗死等突发疾病。
寒露之后,尤其要注意头颈、腰背、脚部“三保暖”:
暖颈:头颈部是寒气入侵的主要部位,会导致感冒、咳嗽、头痛等不适。戴上帽子,系条围巾可以有效保暖颈部。可经常模仿“乌龟伸脖”的动作,前后伸缩脖子,再左右转动,可有效缓解疲乏,改善颈椎功能。
暖腰:老年人阳气渐衰,腰肌劳损等症状受寒冷刺激容易加重。老年人早晚出门时不妨穿个马甲。另外,广播体操里的腹背运动和蹲起运动都能很好地温暖腰背,时常用搓热的双手捂在腰眼上也有很好的振奋阳气的作用。
暖脚:足部保暖除了穿厚袜子、棉拖鞋以外,还可以利用晚上看电视的时间,站立踮起脚尖再放下,重复做至额头微微冒汗。做完运动,再用热水泡脚,脚上有许多反射区对应着人体的不同部位,边泡脚边揉脚,可舒筋活血,温暖保养全身。值得注意的是,泡脚的水温不宜过高,38℃~42℃之间较合适,泡脚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养生食谱
(减辛增酸 润肺防燥)
雪梨杏仁粥
原料:雪梨1个、大米50g、甜杏仁10g。
做法:将杏仁放入温水中浸泡,去除外皮;白梨洗净,去皮及核,切成小丁;大米淘洗干净;冰糖打碎,压成粉末备用。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先下入大米、杏仁、梨丁,旺火烧沸,再撇去浮沫,转小火熬煮35分钟至米粒黏稠,然后加入冰糖末搅拌均匀,即可出锅装碗。
功效:清热润肺、止咳,滋养容颜。
沙参玉竹老鸭汤
原料:老鸭半只、沙参15g、玉竹20g、百合15g、陈皮6g、生姜3g。
做法:沙参、玉竹洗净,老鸭洗净,斩成小块;把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大火煮沸后放入百合,文火煲2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补气养阴、健脾理气、清肺化痰等。
银耳枇杷百合羹
原料:枇杷30g、银耳30g、百合30g、梨1个、冰糖50g、陈皮25g。
做法:枇杷、银耳、干百合、冰糖备好;银耳、干百合提前8小时浸泡好,枇杷去皮去内膜切块备好;煮锅放入泡发好的银耳,加入1500ml清水;银耳煮开后微煮一会,然后压小火,反复大小火几次,30分钟后银耳起胶放入冰糖;然后把泡发好的干百合倒入微煮3-5分钟;再倒入枇杷块;煮至枇杷变色即可。
功效:滋阴润肺。
节气习俗
登高赏菊
寒露时节,露水增多,而且气温更低。此时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是深秋,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寒露和霜降节气,时值农历九月,人们一直保持着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的习俗,山区层林尽染,游人登高远眺,心旷神怡。农历九月又称菊月,菊花为寒露时节最具代表性的花卉,登高赏菊成为这个时节的乐事雅事。
斗蟋蟀
白露、秋分和寒露,是北京、杭州等地市民斗蟋蟀的高潮期。蟋蟀也叫促织,听见蟋蟀叫通常就意味着入秋了,天气渐凉,人们该准备过冬的衣服了,也就是“促织鸣,懒妇惊”,《诗经·七月》中的“九月授衣”也是这个意思。
秋钓边
在南方,寒露节气炎热已退,阳光和煦,不仅适宜出游、赏菊,也是钓鱼的好时节。此时气温下降迅速,深水处太阳晒不透,鱼会游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因此有“秋钓边”的说法。
饮菊花酒
寒露节气接近重阳节,此时菊花盛开,为除秋燥,一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也称作“长寿酒”,味道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等功效,饮菊花酒也寄托着人们祛灾祈福的愿望。
喝寒露茶
老南京有喝“寒露茶”的习惯。寒露前后是茶树生长的极好时期。每年寒露的前三天和后四天所采之茶,叫作“正秋茶”,秋茶中以此茶为最佳。通常说春茶鲜嫩,不经泡,夏茶干涩味苦,秋茶最好,香气高长。秋茶收获上市正值寒露时节,天气凉爽,泥土和空气中的水分少,使得秋茶更加馥郁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