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是人类的核心器官之一,管理人的感觉、思维、感官、记忆,被称为人体的“CPU”,它的健康,是不折不扣的“头等大事”。9月是“中国脑健康月”,9月16日是“中国脑健康日”,9月21日则是“世界老年痴呆日”,它们的设定凸显了社会对脑健康的日益关注。
如何发现脑部疾病、预防脑部疾病?今天我们就来听一听恩施州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医师、博士杨园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如何关注“头等大事”。
健康生活,预防脑部“受伤”
通常情况下,脑部疾病按病因主要分为脑外伤、脑部炎症性疾病、脑血管病、脑部变性疾病、脑部遗传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性疾病等。如果出现头晕、头痛等异常症状,需要到医院行心电图、颅脑CT等相关性检查,明确病因后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很多中青年人养成了常年熬夜、缺乏运动、饮食不均衡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脑部疾病越来越年轻化。
“从日常接诊看,40多岁甚至20来岁的患者比例在逐渐升高。”近日,杨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两个月前,一名体重100公斤左右的男性患者小朱(化名)由于服用减肥药导致胃溃疡,来到州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求医。住院后,医生发现其记忆力极差,表现异常。
经过核磁共振检查发现,其脑部颞叶大面积梗塞,医生立即将其转入该院神经内科。通过改善记忆的药物治疗,小朱情况好转,顺利出院。目前,他已通过运动科学减肥10多公斤。
“一是肥胖引发的高血压、高血脂,二是抽烟恶习,这些都是导致这名年轻患者发生脑梗的原因。”杨园说,颞叶是大脑半球的脑叶,主要负责处理听觉、嗅觉、语言等重要的脑功能,还与情感、注意力等有一定的关系。颞叶损伤会导致患者出现精神障碍、记忆力减退、情感障碍等现象。如果发现不及时、处置不及时,患者的预后情况会非常糟糕。
老年痴呆,早发现早干预
州城市民王女士发现母亲越来越“怪”:记性越来越差,刚刚说起的事情会马上遗忘,久远的事情却记得很清楚,被人提醒也表示“不知情”。一开始,王女士认为这只是“人老了,记性差也很正常”,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女士的母亲甚至出现了不认识回家的路等情况,王女士赶紧带着她来到州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检查。
在医师的指导下,老人进行了主观认知下降自测表(SCD-9)和记忆障碍自评(AD8)后,初步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症。
自测表上,设置了简单问题:是否不爱活动?或对事情不感兴趣?是否会不断重复同一件事或同一句话?学习新东西使用方法时,是否会有困难?是否有时会记不清当前的月份或年份?处理复杂的个人事情时,是否存在困难?是否会忘记与某人的约定……
“看似简单,却能衡量一个人大脑的健康程度。”杨园博士介绍。
阿尔茨海默症,是老年痴呆的一种,它是一种神经退化性疾病,病因约70%与遗传和基因有关,其他风险因素包括头部外伤、抑郁症、高血压、糖尿病等。通常发生于60岁以上,也有部分发生于45-59岁。
目前,尚无有效办法逆转或阻止阿尔茨海默病的病情进展,但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并配合进行认知干预、精神行为症状控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治疗。
跟其他许多疾病一样,早发现、早治疗是控制阿尔茨海默病发展进程的途径之一。据杨园介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它初期的症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患者记忆力往往会出现衰退。特别会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比如刚刚通过电话,就不记得说了什么,而多年前的事却记得很清楚。
计划或解决问题能力出现下降。比如在规划、执行计划或者进行与数字有关的工作方面出现能力下降问题。
难以胜任以往熟悉的工作,无法专心或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处理以前熟悉的事情。比如原来很拿手的菜,现在做起来却有困难。
出现时空错乱。搞不清楚时间和地点,记不住日期、季节,出门常迷路,甚至会分不清白天和黑夜。
理解视觉图像和空间关系出现障碍。有的人会在阅读、判断距离、确定颜色和对比度等方面出现困难,读文字时会串行。
出现言语交流困难。用词出现问题,话到嘴边却不知道如何表达。
放完东西就遗忘,可能会把东西放错地方。
判断力下降,比如会花很多钱去买根本不值钱的东西。
兴趣丧失,会从社交和工作中退出。
会出现情感或性格的转变。
杨园建议,如果发现家人出现以上情况,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方式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生活习惯,改变大脑健康
“容易分心,注意力难以集中,没有耐心;记忆力下降;反应能力下降,迟钝;容易疲劳,精神状态差;睡眠质量差,失眠;情绪欠佳,精神紧张,心神不宁;时常头痛;对很多事情都不感兴趣……。如果发现有这些症状,说明大脑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需要改变生活习惯,保护大脑健康。”杨园博士表示,
许多生活习惯影响着大脑健康:
长期熬夜:会让脑细胞和神经细胞疲劳,影响到脑部功能。
吃得过饱:会导致血液聚集在消化系统中,影响大脑供血供氧,长久损害到大脑功能。
经常不吃早餐:经过一晚上的休息,身体需要更多的血液。不吃早餐会影响到血糖供给,进而影响到大脑。
长期喝酒:酒精对大脑神经有毒性,直接杀死脑细胞,而且会让脑血管收缩,影响到大脑吸收氧气和血液,造成大脑功能衰退。
长期吸烟:烟草以尼古丁为主要成分,尼古丁会诱发冠状动脉硬化,进而让脑血管变得狭窄,严重的话会导致脑梗死。
不爱动脑:别以为少动脑筋就能保养,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大脑是一个用进废退的器官,既不能用脑过度,但也不能不动脑。适当地用脑思考记忆,能活化大脑的功能,让大脑越活越年轻。
盖着头睡觉:蒙头大睡会影响到呼吸,进而影响到大脑供氧。
生活中如何保护大脑,
杨园建议做好以下几条:
适当运动。锻炼后,大脑分泌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增加,有帮助调整大脑神经元的作用,促进大脑释放“快乐激素”内啡肽,有助减轻压力。
规律作息。睡觉时,脑脊液在脑细胞间的循环比清醒时快很多,帮大脑排出“垃圾”,建议晚上12点前就要睡觉。
常用脑。不断学习、挑战新事物,可以保持大脑活力,生活中可以多一些唱歌、下棋、读书、打牌等健康爱好。
戒烟限酒。长期过量饮酒会造成酒精中毒,导致认知功能障碍,还会损害脑血管,增加脑卒中的风险。吸烟会增加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风险,造成认知功能障碍。
多与他人交流,保持愉悦心情。经常大笑能保持大脑活力,让思维变得更敏捷。
“大脑就像手机一样,也需要充电,种花种草、在美好的环境中散步、做脑部按摩、深呼吸,改变习以为常的惯性生活等都能刺激脑细胞,让它们重新活跃起来。”杨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