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武汉大学恩施临床学院 祝您健康!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

当前: 首页 > 新闻 > 医院要闻 > 正文

医院要闻 科室快报 业界资讯 媒体关注 光荣榜

【二十四节气养生】秋尽冬来万物藏 护阳补肾要牢记

  • 2023-11-08
  • 梁欢
  • 字体

11月8日,我们将迎来“立冬”节气。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属于季节类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关于立冬的描述有:“立冬,十月节。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为来年春天生机勃发做准备。

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记载: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驱寒就温,无泄皮肤。逆之则伤肾。这是告诉我们:冬季的三个月(农历的十、十一、十二月)早睡可以养护阳气,而晚起可以固护阴精。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睡懒觉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此时,年轻人要避免熬夜、睡觉过晚,老年人要避免晨练起得太早。因为冬天是天寒地坼、万木凋零、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

因此,恩施州中心医院中医部(恩施州民族医院)肛肠科学术带头人袁恩提醒:立冬节气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

壹.藏好日光

立冬节气,寒冷刺骨,寒邪往往在暗地里“伤人”。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人体的阳气好比天上的太阳,赋予光明,温养万物。阳气被寒邪所伤,人体将失去活力,从而变得体质虚弱、异常怕冷,人也会变得沉闷、胆怯、做事拖拖拉拉。当你发现自己有以上表现时,就要注意了,这可能是身体在提示你的阳气不足。

人与自然之气相通,适当晒太阳是最好的补阳方式。立冬之后,应多晒太阳,补充能量,“冬季晒太阳,胜喝人参汤”。古代养生家认为,每天以背部对着阳光,然后闭上眼睛做几十个腹式呼吸,就是入冬补阳、藏好日光的第一大法。

贰.藏好水分

立冬节气虽昭示着冬天的到来,但秋燥未散,露在外面的皮肤容易干燥,身体内里也会容易干燥上火。因此,应当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此时节饮食宜以温补为主,可以适当多喝温水或者泡一些红枣枸杞茶,滋阴以潜阳。

对于喜欢锻炼的人来说,常认为锻炼必然要全身出汗,甚至气喘吁吁才能达到效果。殊不知,在出汗的过程中,阳气会随之外散,汗液也是津液的一种,而津液属阴,出汗过多不仅损伤阳气也耗损阴液。因此冬季的锻炼应当以太极拳、快走、慢跑、瑜伽等节奏缓慢、动作舒展的运动项目为宜。

叁.藏好能量

立冬时节,养生应遵循“藏”的原则,小动物们藏食物,庄稼植物藏根,我们人体则要为明年开春储藏好能量。

民间素有“冬进补,春天打老虎”的说法。此时天气寒冷,可以通过食补,保护阳气、使之闭藏。食补常以温补为主,如羊肉、鱼虾、乌鸡、鸭肉、银耳、百合、莲藕等滋阴的食物。

袁恩提醒,不可盲目进补。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大家需根据地域及个体体质差异选择食物。例如:北方地区天气寒冷,宜进补牛、羊等温补之品,而南方地区气候相对温和,应进补甘温之品,如鸡、鸭、鱼类;不同人群,体质弱、消化功能差的人,要选择“慢补”,可适当吃山药炒木耳、当归羊肉汤等,还要多吃蔬菜,切忌过补、急补;对健康的人群若进补则要“平补”,切忌大鱼大肉,油腻躁补。

肆.藏好皮肤

风从颈入,寒从脚生。立冬之后需要及时保暖,增添衣物,尽量保护好我们的颈部、脚踝等部位。

颈部有许多重要穴位,比如风池穴、肩井穴。立冬过后,尽量戴围巾穿立领装,不但能抵挡寒风,还能避免头颈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对预防高血压病、心血管病等都有一定好处。

脚踝虽然并不起眼,可是它上面分布着淋巴管、血管、神经等近十个重要的组织。同时,脚踝处皮下脂肪薄弱,不耐寒冷刺激,且其附近有许多重要的穴位,如三阴交、昆仑、照海等要穴。袁恩提醒,立冬节气露脚踝,不仅可能引起局部关节的毛病,还可能寒湿潜伏于经络,蓄势待发,引起内脏的疾病。所以为了长久的健康,还是要听妈妈的话,天气转凉后穿上秋裤和袜子,才是对冬天最起码的尊重。

除了以上四藏,我们还可以选择艾灸调理,助我们养出体内“小太阳”。

艾草乃纯阳之物,不仅可以发挥促进气血运行、温通经络、祛湿散寒的作用,还能补充人体的阳气,提升正气,达到补虚泻实,促进阴阳平衡的目的。艾灸穴位可选择关元穴、足三里、肾俞、涌泉穴,每天以艾灸10~15分钟时间,一周可艾灸2~3次,培元固本。其中,涌泉穴为肾经首穴。艾灸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都有重要作用。腰为肾之府,还可以灸气海、太溪、太冲等具有补肾功效的穴位,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