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十五年前复印的手写病历——上面清晰保留着主管医生当年标注的放疗剂量、化疗周期等关键信息。跨越了十五年的时光不仅使这份病历成为了追溯过往诊疗的轨迹,更在岁月沉淀中显露出特殊的意义——无论时光变迁、技术迭代,我依然信任你!
2010年,43岁的乾女士(化名)在州中心医院被确诊为宫颈鳞癌。当时,还是腹部肿瘤科医生的赖琳为她制定规范的放化疗方案。经过精准、规范治疗后,五年复查结果显示癌细胞消失,成功实现“临床治愈”。
然而2024年,乾女士再次迎来命运的考验,她又不幸罹患子宫内膜浆液性癌。在当地县人民医院完成手术后,医生强烈建议她“务必前往恩施州中心医院进行后续放化疗巩固治疗”。但抱着“一次治愈,终身无忧”的侥幸心理,乾女士选择回家休养。
今年7月,乾女士癌细胞转移至腹腔,腹痛、腹水等症状接踵而至。陷入困境的乾女士首先想到的就是恩施州中心医院:“我就应该听医生的话,早点到州中心医院把后续治疗做了。”
来到州中心医院的同时,乾女士也带来了上述那份手写病历。
这份跨越十五年的信任,让此次管床医生吕鹏动容:“没想到还能亲眼见到主任当年手写的治疗记录,实在太珍贵了。”
面对腹腔广泛转移的复杂病情,腹部肿瘤科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MDT)。影像科通过PET/CT精准定位转移灶,病理科专家结合基因检测分析癌细胞特性,放疗团队提前参与方案制定。
已是腹部肿瘤科主任的赖琳在综合研判后,也给出了治疗意见:“患者的经历就是一次深刻的警示——放化疗绝非可有可无的‘附加项’。2010年,正是规范的放化疗让她获得临床治愈;而2024年因巩固治疗缺位,致其癌细胞又乘虚而入。”
为此,医疗团队为她量身定制“个体化靶向免疫化学治疗+精准放疗”的综合治疗方案。特别是在放疗环节采用TrueBeam直线加速器,以亚毫米级精度精准清除腹腔微小转移灶,如“隐形手术刀”般高效而微创。赖琳补充:“放疗不仅能直接杀伤癌细胞,更能与免疫治疗协同激活机体抗癌能力,这对晚期转移患者尤为关键。”
“这次我一定积极配合治疗。”听了赖琳的话,乾女士更有信心。在她治疗期间,在赖林的指导下,管床医生吕鹏结合MDT讨论结论及症状,及时调整、精心规划治疗措施,责任护士每日抽时间陪伴交流,缓解其焦虑情绪,并依据身体状况为她定制营养食谱,增强治疗信心。
经个体化系统治疗,乾女士的腹水逐渐消退,肿瘤标志物持续下降,也印证了放化疗是癌症治疗的“黄金搭档”,侥幸心理可能让所有努力前功尽弃。
一张15年前的手写病历如同一个 “时间锚点”,将当年的治疗细节精准定格;又在15年后的今天,再次默默见证了赖琳团队与乾女士之间的那些关乎生命的尊重、严谨与坚持。
肿瘤防治是医学领域的一大挑战。在恩施,该院各肿瘤科坚持立足本土、因地制宜,全力攻克这块“硬骨头”。近年来,依托健康帮扶与基层医疗能力提升项目,该院持续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基层医院。赖琳带领团队多次深入武陵山区各县市,开展肿瘤防治科普,传授规范诊疗经验,并建立癌症患者随访体系,实现“防、筛、诊、治、康”全流程管理,消除医疗盲区。
同时,依托抗癌协会,该院融合线上线下平台,通过学术交流、科普视频、健康推文等多种形式,构建起覆盖城乡的肿瘤防治网络。坚持让“科学防癌”理念深入人心,为打造武陵山区域性肿瘤防治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一直以来,肿瘤防治领域都是社会各界关切的焦点之一,该院始终以透明诊疗和人文关怀积极回应。坚持国家基本医保、大病保险、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与医院医疗助困慈善基金形成合力,多层次保障减轻困难肿瘤患者医疗负担,让“治得起病、治得好病”不再是一句空话。越来越多像乾女士这样的患者,在科学规范治疗和医护真诚的陪伴下,重燃生命希望。
癌症从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对医学与生命力的双重考验。州中心医院腹部肿瘤科以先进放疗设备为剑,以人文关怀为盾,恪守“不放弃每一位患者”的承诺。当信任与专业交汇,当精准治疗与科普教育同行,每一场抗击癌症的战斗,都可能成为重获新生的开始。
“我们将继续以仁心仁术守护这片土地,让恩施故事因医学的温度而更加动人,让时代听见来自武陵山区的医者强音。”赖琳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