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病,其他的事再说。”当家境困难的急危重症患者为医疗费一筹莫展时,他们在州中心医院总能听到这句话。
“一定要看完了再走。”身处偏远地区的群众好不容易盼来“城里”专家,专家的这句话让大家安下心来等待,哪怕夜幕低垂。
“我们是大山里的孩子,是背后无数双手的帮助,让我们实现了梦想。”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也收到了医院驻村队员送来的教育资助金,高寒小村的贫困学生为此感激连连。
……
用行动诠释责任,用大爱彰显担当。
恩施州中心医院党委、院部始终清楚,州中心医院是党委、政府和人民的医院,必须坚持公益本位。多年来,该院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将“仁心、仁术、仁爱”核心价值理念深植于全院干部职工的心底。
近10年来,医院以慈善救助彰显责任担当,以对口帮扶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以真情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以各种形式无偿回报社会金额累计超过8000万元。
慈善救助,彰显医院责任担当
在州中心医院,“仁心换诚信”的感人故事经《湖北日报》报道后,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和平台广泛报道,并流传至今。
2017年,张玉珍因车祸身受重伤入住州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治疗。得知张玉珍家庭困难没钱缴费,该院作出“先抢救”的决定。
两年后,尽管家庭连遭数次变故,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张玉珍和丈夫在车祸赔偿款到位的第二天,便主动联系当年的施治医生并来院归还32万元医疗欠费。
投之仁心,报以诚信。和谐医患关系的背后,是该院在各项工作中始终贯穿和传承的“仁心、仁术、仁爱”核心价值理念,它指引干部职工以“仁心”行“仁术”,做“仁爱”之事。
“先抢救”的故事不是个例,也不是一项临时措施,而是该院的一项长期制度。
面对急需救治的患者,该院于1953年实施第一批规章制度起,“先救人”就成为医院始终坚持的做法,并被写入医院制度之中。2013年,为更好地履行公立医院职责,该院制订出台《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制度》: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各科室要尽一切可能先行收治;对于暂时无法缴费的急危重患者,由科室上报总值班,安排“免费住院号”,实行“先抢救,再办理相关手续”。
据统计,该院每年“先抢救,再办理相关手续”产生的医疗欠费数以百万元计,年均收治贫困危重症患者约300人次。一些无亲属陪伴、无姓名、无钱的“三无病人”的欠费基本上难以收回,但该救治还是救治,从没有哪个科室推诿过。对此,院党委书记李拓说,让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是办让人民满意的医院的基础,“‘经济账’不能与‘生命账’相提并论”。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2013年,州中心医院联合州慈善总会成立湖北省首个以医院命名的医疗助困慈善基金,通过医院集体、职工个人捐资和社会捐助,募集善款帮助家庭困难的大病患者。
在该基金的带动下,医院逐步扩大帮扶范围。连续8年在农历春节期间开展“关爱农民工 新春献爱心”公益活动,每年惠及约3000人;开展“百万善款救心行动”,300多名农村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受益;联合州民政局等单位推出“亮眼行动”,500余名贫困眼疾患者接受治疗后,世界变“亮”了……
公益活动不仅降低了群众医疗费用,也在弘扬社会正能量方面发挥了作用。近几年,该院利用基金为感动中国人物“双拐老师”谭定才、“徒手接人英雄”退伍军人冯宁等一批对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进行免费治疗。巴东“轮椅青年”谭海波经过治疗后,可以站立行走,实现了“站着给留守儿童们上课”的愿望。
截至目前,该基金已累计募资5230多万元,5.7万余人受益,救助患者覆盖恩施州全域以及湖南龙山、重庆巫山等周边区域。
对口支援,助力基层医疗发展
时隔两月,利川市忠路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主任李启军依然记得6月17日那场义诊。
为了能让“城里”的专家给自己看病,镇里近300名群众早早赶来,把卫生院的院子挤得满满当当,在专家诊台前排起长龙。
和许多乡镇卫生院一样,李启军的日常工作面临医疗技术欠缺、医院设备老化、服务对象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许多患者缺乏科学健康意识等难题。跟随专家义诊和教学查房后,他不断念叨:“专家现场诊断疑难杂症,我学到了很多。”
这场义诊是今年州中心医院开展的“医疗专家走基层 助力乡村振兴”大型公益活动的其中一站。
如何让基层特别是偏远乡村的患者更便捷地享受到州中心医院的优势医疗资源?
答案便是:以踏石留印的精神坚持开展对口帮扶基层医疗机构工作。这是该院一直在探索的城乡医院结合、医疗资源共享的医改之路。
2011年,州中心医院牵头成立“武陵山医疗集团”,并在此基础上依据“优先扶持、逐级带动”原则,成立以三级、二级医院为核心的医联体,带动和帮扶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技术与服务水平,共享发展。
同时,该院通过建立“互联网+”医疗综合服务系统,先后建成综合远程会诊平台、远程心电专科会诊系统、远程影像会诊、远程病理会诊系统等,线上指导县乡医疗机构开展诊疗工作。
近10年来,该院积极对口支援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采取“组团式”支援的方式,先后为建始县人民医院、宣恩县人民医院、恩施市中医医院、咸丰县中医医院等县级医院派驻医疗专家160余人次,驻点开展帮扶工作。同时,该院从设备、资金等方面帮扶基层医疗机构,每年帮扶3至5个村卫生室进行标准化建设,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近1000万元。在该院倾力帮助下,仅建始县人民医院就新增州级临床重点专科14个,其中消化内科、泌尿外科建设成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让群众少跑腿、少花钱,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如今,州中心医院依托“323+”攻坚行动,以专科联盟、防治联动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基层卫生机构的业务能力,造福更多患者。
倾情帮扶,写好乡村振兴文章
宣恩县椿木营乡长槽村是平均海拔1680米的高山小村,一到冬天,积雪厚达数十厘米,冰凌随处可见。但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有一群人用无悔的付出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点燃乡村振兴的“一把火”。
2017年,时任院长李拓率领该院分管扶贫工作的党委委员、总会计师梁秀林及12名驻村队员奔赴长槽村,坚持每周“五天四夜”常规工作模式及“5+2”“白+黑”冲刺工作模式,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工作。
建立“党建+脱贫攻坚”模式,以“支部+健康”“支部+群团”“支部+监督”“支部+保障”方式,创新提出“联动式”工作思路,全院160名党员干部请缨结对帮扶160户贫困户;四处奔波,敲定产业发展方向,投资近100万元援建恩施高山地区道地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以奖代补”激励贫困户发展养殖、种植产业,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和农户自身“造血”功能;以人为本,投资28万元建蓄水池、拦水坝工程,易地搬迁集中安置140户,投资200余万元改善村内道路通达条件,援建村民活动中心广场……
同时,该院发挥行业优势,实施诊疗费用兜底优惠政策。截至目前,为长槽村群众减免诊疗费用443人次、79万余元,有效防止了群众因病致贫(返贫)。完成疾病筛查工作,并形成《长槽村、大屋基村疾病筛查报告》。通过开展大型义诊及“巡回医疗小分队”活动,接诊1500余人次,免费发放价值4万余元的药品。
此外,该院还采取“三个一”措施提高基层医疗能力,即对椿木营乡中心卫生院、大屋基村卫生室医务人员进行免费培训;每月安排部分科室专家到卫生院坐诊3天,帮扶村卫生室建设;搭建远程诊疗平台,形成对口支援长效机制。该院还为该村捐赠救护车1辆,以提升该村卫生室急救能力。
在这里,小张松与该院长达8年的情缘传遍山乡。2010年,刚3岁的张松玩耍时伤了左眼,州中心医院全力救助,免费为他手术控制住伤情,使张松与相依为命的爷爷重燃希望;8年后,张松与该院“爱心妈妈”刘琼丽牵手,当张松在成长道路上再次遭遇困难与挫折时,又一次获得医院救助,免费为他植入义眼,让他重建生活信心。
在这里,村民张祖贵家当年因一场大火陷入困境,在该院帮助下,发展50多亩蔬菜和几亩药材,如今一家人收入可观。
在这里,瘫痪在床8年之久的村民万金玉,被接到该院免费置换膝关节……
2015年年底以来,州中心医院先后对口帮扶宣恩县诺西村、长槽村,利川市大屋基村等3个贫困村,用心用情坚守脱贫攻坚一线。此后,三个村均通过国家验收,脱贫出列。
2021年,州中心医院继续结对帮扶长槽村,并制订出台乡村振兴教育资助政策。15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就读大学(大专)享受医院教育资助政策,获资助金额2.3万元;68名村民享受医院住院优惠政策,优惠金额114042.80余元……
该院党委书记李拓、院长琚兆清多次带领专家团队到长槽村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送医送药义诊、旅游消费扶贫等活动;持续抓好药材种植、养殖产业及饮水、道路项目建设。如今,长槽村中药材培植示范基地年收入破10万元,有效提升了当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产业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找到稳定工作,越来越多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越来越多的家庭走上致富路……当年那个高山贫困村如今已变成富足的高山药材村。
敬佑生命,医者仁心。
对于州中心医院全体干部职工而言,不论时代如何更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不变,勇于承担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使命始终不变,坚守公益本色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追求也始终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