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武汉大学恩施临床学院 祝您健康!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

当前: 首页 > 新闻 > 医院要闻 > 正文

医院要闻 科室快报 业界资讯 媒体关注 光荣榜

酷暑天气,谨防热射病

  • 2022-07-15
  • 恩施日报
  • 字体

  近段时间以来,眼见气温从35℃一路走高,不禁让人惊呼“热死人了!”

  热,真的会死人——高温导致“热射病”致人死亡的报道屡见不鲜。热射病是一种什么病?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怎么防范?州中心医院急诊中心副主任彭绪东告诉您——

  中暑的“最高版本”

  “热射病就是重度中暑,通俗理解就是中暑的‘最高版本’。致死率高,非常凶险。入夏以来持续高温,最近两天州中心医院急诊中心就已接诊4名中暑患者。值得庆幸的是,目前还没有热射病患者的出现。”7月14日,彭绪东表示。

  他介绍,中暑指人在高温、高湿、低风速环境中过久,引起身体体温调节机制障碍所致的急性疾病。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认为中暑是高热环境下小小的“不舒服”,多喝点水、在阴凉处休息一会儿、喝点藿香正气液就行。实际上,中暑这件事“可大可小”。

  根据中暑的轻重程度,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三类。先兆中暑就是发生在中暑之前的症状,比如乏力、头晕眼花、胃口下降等;轻度中暑则是头晕眼花、乏力等症状比先兆中暑更强烈一些,持续时间更长。

  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对症处理后可以缓解,但重症中暑则会危及生命,其中最严重的就是热射病。

  热射病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多发生于气温高、热辐射强、相对湿度大的情况下。目前,医学界认为热射病主要是由于暴露于热环境或剧烈运动所致的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体温调节功能衰竭,体温不断升高而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的疾病。

  热射病的典型症状就是人体核心温度大于40℃、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例如精神状态改变、抽搐或昏迷,常伴有多器官损害,严重者危及生命。

  根据发病原因,热射病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经典型热射病。

  夏季剧烈运动的健康青年人,比如在夏季参训的官兵、运动员、消防员、建筑工人等容易发生劳力型热射病。

  经典型热射病常见于年幼者、孕妇和年老体衰者,或者有慢性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受损的个体,通常是被动暴露于热环境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

  学会判断中暑症状

  “要预防热射病,首先要认识中暑症状。学会判断才能及时处置,以免发生严重后果。”彭绪东表示,体温超过40℃时间越长,肝、肾、心肌、大脑等脏器受损程度就越重。如果延误治疗,即使送医也有可能留下严重的后遗症甚至死亡。

  不同程度中暑的表现不同。在高温、高湿、低风速的环境下,出现口渴、多汗、烦躁、全身乏力、头晕头痛、心慌、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体温升高等先兆中暑表现,这是身体在“抗议”,要警惕自己可能中暑了。

  如果及时意识到这是中暑并进行处理,也没有脱离高温高湿的环境,那么就会进展到轻症中暑。轻症中暑者体温明显增高,往往大于38℃,伴面色潮红和大量出汗,严重的还会出现脸色发白、冒冷汗、站立不稳等虚脱表现。如果这个时候还没有引起重视,那么就容易发展成重度中暑,出现热射病。

  热射病多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开始时患者大量出汗,然后出现无汗,继而体温迅速升高,嗜睡、惊厥、昏迷,面色潮红、皮肤干热,呼吸浅快、脉搏快而无力,严重者出现休克、心功能衰竭、肺水肿、脑水肿、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衰竭等。

  因此,在炎热的夏季,如果发现有人出现高热、无汗、意识障碍等情况,需要马上进行紧急处置并送医救治。

  中暑的处理方法

  彭绪东表示,预防热射病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自己或周围人出现先兆中暑、轻症中暑症状时,进行紧急处理。

  首先,脱离高温环境。让中暑的人赶紧脱离高温、高湿、低风速的环境,移到阴凉处或空调房间中,让其静卧休息。

  其次,全身物理降温。用20℃-30℃的温水(不要用冷水,更不要用冰水)擦浴全身,如果中暑的人体温较高,超过38.5℃,可以在颈根部、双侧腋窝、双侧大腿根处放置冰袋来降温。

  如果中暑者是清醒的,可以喝一些常温糖盐水,切记不可喝冰水。如果中暑者已经晕倒,呼唤也没反应,那就赶紧打120急救电话或者紧急送医。如果中暑者没有反应、无呼吸或仅有喘息,会心肺复苏的人可立即开展急救。

  怎样预防中暑

  多年来,州中心医院通过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等多种方式进行健康、急救知识普及宣讲。

  曾让医生印象非常深刻的是,航空路社区一位老人,因舍不得用电,在家不开电扇、空调,昏迷后被送进医院,经抢救后才脱离危险。

  “没晒太阳怎么也会中暑?”老人大惑不解。

  医生告诉她,房间没能保证通风透气,导致温度过高、湿度过大,对于身体较弱的老人和儿童来说,都会引发中暑。

  “近年来,随着人们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工作生活条件改善等原因,急诊中心收到的热射病患者越来越少。但是,由于户外活动的不可避免和心脑血管等基础慢性疾病患者的存在,仍然需要警惕预防中暑。”彭绪东建议——

  避免长时间待在酷热的地方,尽量待在阴凉通风之处。户外工作者尽量避开12点-16点工作,穿宽松、透气的衣服,使用遮阳伞、遮阳帽等。

  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和治疗基础慢性疾病,避免因高温诱发。

  室内外温差不要太大。避免突然从较低温度的空调房间来到室外高温环境,或者从高温环境迅速进入空调温度开得较低的室内。

  增加水分摄入。每天至少2-3升水,最好是温热或常温的白开水。

  增加盐分摄入。暑期汗多,盐分丢失多,所以每天的盐分摄入可适当增加,通过三餐和喝含盐饮料(淡盐水、盐茶水等)补充。

  注意饮食卫生。不要贪凉吃太多冰镇饮料、水果、冰品,适当补充热量、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等。摄入过多的冰冷食物会使胃肠道受不了可能引发发烧、肚子痛、拉肚子、呕吐等症状,脱水后身体虚弱更容易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