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传授到专科扶持,从专业布局到人才培养,恩施州民族医院(恩施州中心医院中医部)儿科专家张伦与放射影像科乔德育、泌尿外科杨超一起,以“组团式”帮扶模式,深深扎入咸丰县中医院这片热土,倾情帮扶、全程付出、一路护航,“沉浸式”帮扶、“组团式”助力,推动咸丰县中医医院医疗事业不断发展,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
“张院长厉害啦!不仅把脉问诊样样在行,专科建设、人才培养也是一把好手,让我们医院的儿科大变样,我们都舍不得他走。”咸丰县中医医院一位职工在听闻张伦一年帮扶期满即将离开时,不舍地说道。
2020年11月9日,张伦作为恩施州民族医院儿科专家、医学硕士,来到咸丰县中医医院,开始了他为期一年的医疗支援工作,并出任咸丰县中医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张伦给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温文尔雅的文化人”,个子高高的,戴着眼镜,说话彬彬有礼。但没过多久,大家发现他还是“敢想敢为的实干家”。儿科临床经验丰富的他,刚来到医院就主动承担起帮助儿科业务发展的重任,风风火火干起了事业。
为了更好地开展帮扶工作,初来乍到的张伦决定给儿科做一次“大体检”,从科室布局、人才素质、科室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摸底式排查,将他认为可以改进、完善的地方梳理出来,结合科室实际制定了“发展计划”。
他说:“人才培养是关键!”为全面提升科室医疗业务水平,张伦带领大家一起拟定学习目标和计划,将自己的临床经验倾囊相授。
他又说:“解放思想才能发展!”张伦发现目前儿科的诊疗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患者的就诊需求,所以必须寻求突破。在院领导的全力支持和张伦的极力推动下,今年2月,咸丰县中医医院儿科门诊从宗气楼二楼单间诊室搬迁到正气楼三楼,成立了综合性门诊病区,门诊患儿在门诊内就能完成所有治疗,实现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他还说:“思虑长远才能走得更远!”今年3月,儿科住院部从老住院病区整体搬迁到新住院病区。张伦查看新住院病区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布局后,立即提出了打破原有格局,增设PICU(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建议。PICU是救治危急重症患儿的主力军,是保护患儿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PICU的成立,对儿科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历时不到一个月,PICU单元建设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
今年9月,一名早产儿出生数小时后便出现了进行性呼吸困难、嘴唇紫绀、呼吸衰竭等症状,病情十分危重。张伦立即将患儿转入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并组织医务人员开展抢救。通过对患儿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结果的分析,张伦判定该患儿属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于是立即为患儿进行了持续性正压通气(NCPAP)等有效抢救措施。经过全力救治,患儿最终转危为安。
随着PICU的成立、NlCU的不断完善以及儿科医务人员救治能力的提高,使此类危急重症患儿在院内就能得到更好地救治,为这些幼小的生命又创造了更多的生存机会。
似水流年,弹指之间,一年的帮扶时光转瞬即逝,敢想敢做、善做善成,这位“实干家”交出了一份优秀的帮扶答卷——儿科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
一年来,放射影像科乔德育、泌尿外科杨超也将先进业务技术和管理经验毫无保留地带到咸丰县中医医院,使该院医疗事业得到发展。
11月26日,三位恩施州民族医院专家的帮扶工作正式结束,咸丰县中医医院为他们召开了简单而隆重的欢送会。恩施州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吴波也来到了欢送会现场,亲自迎接三位专家回院。
帮扶有期,真情无期。这一切都缘于三年前恩施州民族医院与咸丰县中医医院签订对口帮扶协议。如今“三年之约”结束,那些共同奋斗的足迹依然鲜明,真情帮扶结出硕果累累。
三年来,恩施州民族医院采取“组团式”帮扶,先后派出17个业务科室57名专家到咸丰县中医医院指导,开展业务教学查房400余次、培训讲座50余次、疑难病例讨论50余次、会诊120余次、手术指导565余次,协助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5项,接收咸丰县中医医院培训人员41人次,使咸丰县中医医院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也对促进咸丰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