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武汉大学恩施临床学院 祝您健康!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

当前: 首页 > 新闻 > 医院要闻 > 正文

医院要闻 科室快报 业界资讯 媒体关注 光荣榜

“微”中再“微”!开启胸腔镜新时代|恩施州首例剑突下单孔胸腔镜双侧肺大疱切除术成功开展

  • 2021-02-22
  • 恩施州中心医院
  • 字体

  近日,恩施州中心医院中医部(恩施州民族医院)外三科(胸外组)成功开展了恩施州首例剑突下单孔胸腔镜双侧肺大疱切除术。这是该院在胸腔镜技术方面实现的新的突破,也推进了全新模式微创治疗技术在该领域的运用,开启了“‘微’中再‘微’,胸腔镜新时代!”

  患者男性,14岁,主因“胸痛、胸闷、气促伴呼吸困难3天”入院,急诊检查发现为双侧自发性气胸(左侧肺压缩80%,右侧肺压缩30%)、双肺多发肺大疱形成。发病后,患者胸痛、胸闷明显,轻微活动即出现气促、呼吸困难等不适。患者及家属再三考虑后,表示希望通过手术治疗帮助孩子远离病痛。

  以“减少外科应激、加快术后康复”为核心原则的快速康复外科理念(FTS),一直是该院外三科胸外组坚持和遵循的原则。

  为了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该院外三科胸外学组医疗组长韩文健副主任医师与肖龙敏、吴洪、李仁鹏等医师一起,会同呼吸科及麻醉科等多科专家进行讨论研究:

  若采用常规胸腔镜微创手术,需分别行胸腔镜下经左胸肺大疱切除及经右胸肺大疱切除,术中需更换手术体位,手术及麻醉时间长、创伤相对大,存在术后的疼痛明显,恢复时间相对较长,双侧胸部都有手术切口等弊端。

  而采用更微创、疼痛更轻的剑突下单孔胸腔镜双侧肺大疱切除术这种个体化手术方案,则能通过平卧位“一个小孔”一次性完成“两侧”病灶的切除,实现了“治疗创伤的最小化,患者获益最大化”,有利于术后快速康复。

  在经过查阅文献资料、反复论证、全面评估后,2月5日,由韩文健副主任医师主刀,在患者剑突下切开一个直径约为4厘米的小口,通过建立的手术通道,一次性切除了患者双侧多发肺大疱。整个手术历时不到2小时,术中出血极少,仅10ml。术后当天,患者就能下床活动,并实现了平稳快速的恢复。目前已康复出院。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及快速康复理念的普及,高风险的胸外科正在向微创手术时代挺进。目前,恩施州中心医院中医部(恩施州民族医院)外三科已全面进入“手术微创化”时代。自2015年以来,科室70%以上的手术均为微创手术,包括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胸腔镜辅助下毁损肺切除术、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胸腔镜下交感神经离断术、胸腔镜下慢性脓胸纤维板剥脱术等。

  “不用开胸就能为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对患者而言,这就是更优的微创手术方式和更好的就医体验;对该院外三科全体医护人员而言,这就是继续努力奋斗的方向。

  剑突下切口入路胸腔镜手术优势明显

  肺大疱的手术方式经历了传统开胸(大切口)到经胸三孔胸腔镜、单孔胸腔镜及经剑突下单孔胸腔镜的发展变迁,正可谓“镜下有乾坤,巧除大疾苦”。

  剑突下单孔胸腔镜双侧肺大疱切除术是近年来出现的胸腔镜手术新术式。该术式与传统侧开胸和经胸胸腔镜手术相比,在以下方面优势明显:

  1.手术出血明显减少,视野开阔,可同时处理双侧肺大疱,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2.彻底避免手术对肋间神经和肌肉等胸壁组织损伤,术后远期疼痛明显减轻,并且保持了胸壁完整性,降低了术后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3.可明显缩短胸管留置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真正体现胸部外科微创技术的优势。

  不仅如此,该手术方式还适用于纵膈肿物及其他双侧肺部病变如双侧肺部病变切除术、双侧交感神经切断术等,应用前景广阔,给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