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阿前一天代加宁在外科病房诊查急诊病人
题记:上世纪60年代,中国政府应邀向阿尔及利亚派遣了第一支援外医疗队,开启了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合作的新局面。此后共有2万多名中国医护人员在世界多个国家开展国际医疗合作,“中国大夫”的形象早已深深植根于受援民众心中。湖北省援助阿尔及利亚医疗已经走过51年个年头,累计派出了23批援外医疗人员。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自1970年至今,来凤共有5名专家级“和平天使”6次前往阿尔及利亚,跨越国界、跨越民族,用真诚和大爱为非洲人民送去了平安和健康,其中有2人在非洲连续工作了4年,从而使中阿两国人民的友谊桥梁更加坚实和久远。
知天命之年,他远赴非洲任队长
2013年1月,54岁的代加宁没能等到和家人过除夕,就与省内其他11名援外医疗队员经过30多小时的旅程,踏上了阿尔及利亚土地。
上世纪80年代初,在来凤县土生土长、恩施医专临床医学专业的代加宁,在来凤县人民医院走上从医之路。此后连任外科主任17年,后任县中心医院大外科主任,兼任医院临床党支部书记,是武陵山边区医疗界的突出代表,享誉一方的外科专家,恩施州劳动模范。
然而,就在这样的年纪和成就面前,他听说湖北省将再次组织医疗队前往阿尔及利亚时,他毫不犹豫地报名援外。凭借他过硬的业务技能和思想素质,代加宁顺利通过甄选,并被委任为阿尔及利亚蒂亚雷省医疗分队队长。
蒂亚雷省位于阿尔及利亚西部,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医疗卫生资源和就以环境相当欠缺,代加宁和他的医疗队员立刻成为当地医院的核心力量。
在非洲工作,他身兼队长和家长
刚到阿尔及利亚,除了倒时差外,更重要的是要尽快适应当地的语言、气候及风俗,代加宁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语言障碍。阿尔及利亚的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赴阿前,代加宁虽然经过了短时间的法语培训,但是在蒂亚雷也有当地的地方语言,与病人交流十分的困难。
但是,有着30多年临床经验的代加宁心里明白,无论任何国家和种族,病人生病后的临床表现都是一样的。他凭着高度的责任心,耐心细致的为病人解除病患,同时积极向当地工作人员请教语言问题,现在已经能够毫无障碍地与当地民众交流。
由于阿国实行全民免费医疗,除非特别有钱的人外,大多数民众一般都会到公立医院看病。代加宁所在的医院就是当地一家三级公立医院,患者看病往往需要排队等候很长时间,医生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可想而知。
刚到蒂亚雷医院,院长的亲戚听说中国医生的到来,急忙赶到医院请求代加宁为其手术治疗身患多年的“裂口疝”。由于当地医疗技术有限,再加上“裂口疝”在当地病例很少,多年的病痛终于因为代加宁的到来而得到解决,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代加宁用过硬的医疗技术在短时间就赢得了医院的信任,也赢得了当地民众的爱戴。
按照医院的安排,代加宁一周有两天门诊日,一天平诊手术日,两天24小时值班日。当地医生的工作流程与国内完全不同,一经接诊病人后,从门诊、住院、手术到出院全程由接诊医生完成。由于外科医生紧缺,经常一台手术也就是一名医生带一名护士,时间长,强度大,按时进餐的几率很少。这一年下来,代加宁完成了500余台外科手术。
三个月后,思乡之情开始在医疗队中弥漫,部分队员产生负面情绪。身为医疗队队长,代加宁又充当起“家长”一角,找队员一一聊天,开导他们他们度过低迷期。其实,他又何尝不是呢?而每到这个时候,他就会到病房走走,与老人孩子聊聊,以排解对家人的思念。
为了保护中国医生的安全,医疗队不能随便离开医院,也没有任何娱乐活动。为了排解无聊,代加宁托人从国内带去蔬菜种子,在宿舍外开辟了一块菜地,每逢休息日和闲暇时间,就带着队员们一起打理菜地。就这样,种菜成为他们有且仅有“娱乐”。
回来凤探亲,他不忘使命现本色
援阿医疗队员每年都享有29天探亲假,经过繁琐的申请程序,代加宁终于在2013年除夕前夜回到来凤与亲人团聚。
春节期间,代加宁要看望父母,陪伴妻儿,还要到亲戚家里拜年祝福,时间安排相当紧凑。但是,他没有忘记他的医院、他的科室,尤其是得知医院由恩施州中心医院托管后,新的管理理念正在逐步的输入,新鲜的血液让医院发生不小的变化,他对来凤县中心医院的未来感到欣慰。
虽然有两年时间未到科室上班,临行前一天,他来到普外科的时候,恰逢来了一位腹部绞痛的患者,年轻的当班医生正在进行紧张的诊治。代加宁二话不说,穿上白大褂,就到病房询问病情,查看体征,并迅速作出诊断,并与当班医生交流治疗方案。
他就是这样的人,一旦遇到病情危急的病人,不管是在曾今工作的科室,还是身在阿尔及利亚,他总是不忘自己医生的天职,随时折射出救死扶伤的大爱之光。
正月十六,带着对妻儿的牵挂,带着对父母的不舍,代加宁启程重返阿尔及利亚。在他心里,治病救人没有国界,也不分种族,这是伟大的祖国赋予他的神圣使命和承诺,他要不折不扣地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