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秋来,便到了收获的季节。
在2013年9月这个充满丰收和喜悦的季节里,州中心医院科研工作又一次实现了新的突破:近日,2013年第二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公布,由该院院长、全州眼科学科带头人李拓博士主持申报的《土家族高度近视家系致病基因鉴定》,获得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资助金额为50万元。这也是该院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以后,独立申报并获批的首个科研项目。
这仅仅是该院科研工作的一个缩影。近两年来,该院以建设武陵山医疗中心为目标,立足本地区的疾病谱和实用型业务技术,逐步完善科研管理,优化科研平台,培植科研素养,激发创新意识,使科研工作真正发挥了提升临床诊疗水平,推动专科专家发展的作用,也收获了累累硕果。
“沉下去”,让科研工作更有生命力
如果说医学科研工作因其科学性、前沿性而注定是一种向上生长的姿态,那么,州中心医院的科研工作者们却是以一种“沉下去”的姿态辛勤躬耕:从本地区的医学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提高科研能力,强化科研转化,以更广泛的适应性,更强大的实用性赋予了科研工作更鲜活的生命力。
翻开李拓的履历表,不难发现,这个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眼科学界都享有盛名的专家的主攻专业方向中,有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业务,有眼遗传病易感基因筛选及干预,有微量元素与眼病的研究,有感染性角膜病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研究。这些代表着高、新、精的学术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将眼科疾病与恩施州的地域特点相结合,将高新技术与实用性、可操作性相结合,以立足实际、解决民疾的“沉下去”的姿态实现了科研成果高效转化,并惠及普通老百姓的初衷。
这不仅仅是李拓在确定科研主攻方向的出发点,该院党委书记李元红博士在心血管内科专业的斐然成就,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其主持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脏交感重构的临床研究》,也是立足恩施地区风湿性心脏病的多发情况,对该病的预防、干预、治疗和药物开发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临床实用性。此项研究也填补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并被省卫生厅确定为2011-2012科研重点项目并获专项经费。
在“凝心聚力、抢抓机遇,努力把恩施州中心医院建设成为武陵山医疗中心”的奋斗目标中,着重描绘科研工作的三大目标,即医疗实用技术广泛推广,科研成果高效转化和重点专科、专业人才富集;积极推动武汉大学恩施临床学院在该院的挂牌成立,使之成为由医疗服务为主的临床型医院向医疗、教学、科研同步发展的教学型医院转变,实现医、教、研均衡发展的新起点;在2013年医院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医院工作主题为“学科建设年”……
突破传统观念,重视科研工作,营造科研氛围,激发创新活力。该院党委、院部在科研工作中实施的一系列举措,使得“不断攀登医学科学巅峰,用科研力量造福患者”已成为全院干部职工的共识。
“走出去”,让科研之路越走越宽广
科研工作作为衡量医院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既需要完善的科研管理,激发创新智慧与能力,更需要借助好的科研环境和平台,培植科研素养,实现科研目标。
2012年3月31日,武汉大学恩施临床学院正式在该院挂牌成立,院校双方在医疗、教学、科研等领域的战略性、发展性合作,翻开了该院医疗、教学、科研全面发展的新篇章;
2012年8月24日,中华泌尿外科分会华南地区泌尿系结石病因诊断及防治基地恩施中心,在州中心医院正式挂牌。此后,肝胆、肿瘤、新生儿、皮肤等10余个省级以上的临床研究中心分中心在该院成立,推动了该院临床研究及诊疗技术的发展;
2012年11月,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批准,该院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A类),标志着该院已具备独立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格,开启了该院科研工作的新纪元;
2013年,该院成功成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请注册单位,具备了独立申报国家科技部计划项目的资格,科研平台进一步拓宽……
一个个科研平台的成功搭建,犹如科研工作者们的人生舞台,时刻都是最精彩的演绎。
2008年,李拓主持的《CHST6基因在国人角膜营养不良中的突变分析》成为卫生部眼科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2011年,李拓主持的《基层激光诊疗器械示范应用及评价》成为湖北省科技厅政策引导类计划项目;
2012年,李元红作为地区协作单位负责人继续完成2012年国家“973”重点科研项目--《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轻中度收缩性心功能不全伴室性早搏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
2013年,李拓主持的《眼遗传病合作研究与诊疗技术推广普及》成为卫生部眼科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李元红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RG-1基因修饰的WJMSCs对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神经再生作用》重大攻关课题研究……
“共筑梦”,让科研事业蓬勃发展
“正因为科研工作是医院发展关键的支撑点,所以科研事业不仅需要创新,更需要传承;不仅需要赢得新成就,更需要团队的团结与合作。”着眼于武陵山医疗中心建设的宏伟目标和科研事业的发展潜力,李拓深有感触。
现在的眼科中心,是全州首个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湖北省眼科学会、激光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和恩施州眼科学会主任委员单位,湖北省眼科医学临床研究中心分中心,建立了湖北省地市州第一个眼科临床实验室,医院实验中心,眼科院士工作站,并与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眼遗传病研究团队、山东省眼科研究所、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该院科教部宋秀胜博士也以眼科中心为例,解构了这一优秀科研团队成功的秘诀:
良好的事业平台是助推眼科中心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最引人注目的则是该中心自身培养并成长起来的一支优秀创新团队。得益于该学科带头人李拓的科学规划,在把握眼科发展的方向与脉搏,不断吸收前沿知识,开展新业务技术的同时,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有计划的引进人才,为眼科中心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优秀的后备人才。目前,仅李拓带领的这支科研团队,就有拥有博士2名,在读博士3名,硕士12名。
如今,在州中心医院,浓厚的、群体性的医学科研氛围已经形成一道亮丽风景,在全省同级同类医院中跻身一流。
除院长李拓、院党委书记李元红外,2011-2012年,副院长杨兵主持的《慢性缺血性小肠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副院长陈洪波主持的《恩施州地区泌尿系统尿石症危险因素调查及结石成份分析研究》、内分泌内科主任叶茂主持的《达立通对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效果分析》先后获得省自然基金资助;副院长陈洪波主持的《Akt抑制剂哌立福新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放射科副主任胡兴荣主持的《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研究》成为省卫生厅指导性项目;泌尿外科副主任胡晓辉主持的《富硒食品对不育症患者精液质量的影响》成为省卫生厅青年人才项目;肺病-糖尿病科主任邢宏志主持的《养肺活血胶囊“治未病”(COPD稳定期)研究》成为省卫生厅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研项目。同时还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州科技指导性计划项目近40项,州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5项。
科研成果的日益丰硕也带来了学术的繁荣与发展。两年来,该院专科建设发展实现突破,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达到5个,建设专科达到4个,总数位居全州首位;成功申报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项,省级继续教育项目20余项;成功申报11个专科为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在统计源期刊及以上级别期刊的论文共300多篇,被 SCI收录期刊发表11篇;牵头组建恩施州专业学会,使挂靠该院成立的学会达25个;每年协助主办、承办、协办各级各类学术会议20多次……
医学发展永无止境,科研探索永不停息。以眼科角膜病实验室为依托,积极申报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筹备开办博士研究生班,择优培养博士研究生增强核心竞争力;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引入奖励激励机制。如今,州中心医院正以孜孜不倦、勇往直前的姿态,在永不停息的攀登中向医学科研的高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