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恩施州中心医院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回顾曾经的脚步,追溯曾经的渊源,除原恩施县卫生院(恩施市中心医院前身)、恩施专署制药厂、恩施地区医疗器械修配厂和恩施地区传染病医院从恩施州中心医院“母体”娩出、不断成长外,恩施州中心血站也与恩施州中心医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深厚的历史渊源。一切还得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说起……
1952年,“三院合一”后的恩施专员公署人民医院终于拥了自己的化验室。在这间业务用房不足20平方米的地方,所谓的贵重设备也不过一台低倍显微镜。当时的化验室逐步开展了脑脊液、胸腹水、血型与交叉、康氏反应、肥达式反应、外裴氏反应、尿淀粉酶、妊娠(青蛙)试验等业务。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化验室
因为没有设置血库,在那个年代,临床用血就只能依靠外地来恩施的一支只有5-7人的专业输血队提供,难以满足医疗用血需要,且血液质量没有保障。
1964年4月,医院选派梅皇友、龚学莲赴武汉市中心血站学习,同年9月返院组建血库,由梅皇友负责,隶属检验科。至此,恩施地区有了第一家血库。
血库初建就得到省卫生厅支持,每年拨专项资金5000元支持建设。血库设置采血间、储血室、发血室,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拥有显微镜、电动离心机和手摇离心机各一台,还有省卫生厅拨配的一台血库冰箱。
从1960年代到1990年代初,血库一直承担着恩施市境内各家医院的采供血任务以及周边县和邻近区镇卫生院急救用血供血任务。直到1995年州中心血站正式成立,血库才完成了采供血的历史使命。
回忆血库建立过程,老一辈人总以“自力更生”来概括。由一台冰箱、一台旧显微镜、一名检验人员、一名护士“薄家底”起家,他们更明白艰苦创业的重要性。
建库之初最大的难题就是血源发展。他们历经数月奔波、呼吁,城镇以恩施城关一街、七街为基地,农村以恩施城边的胜利大队和七里坪一带为血源地,共计250名各型血源,嗣后滚动式发展更新,从而结束了长期依靠外地(上海)来恩专业输血队的历史。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体现在方方面面:业务用房要改造,那就号召有手艺的供血人员支持;业务用房要清洁打扫,那就在工作之余自己动手,实在忙不过来再找“外援”;更有相当长一段时间,A、B型标准血清均由医务人员自行制备,还有coomb's氏诊断血清、乙肝表抗检测血清等,也均靠自行研究试制成功后使用。
到1980年,血库更名为中心血库,为了与全省同级医院一致,同时挂上输血科牌子。
1982年,血库从检验科分离出来,独立建制为医技业务科室。此时,各型血源已发展到近500人,科室人员也增加到4人。
1985年,血库业务用房增加到11间,约300平方米,内设采血室、分浆室、储血室、配血室、检验室、值班室、血源管理室、仪器室、供应室,本院用血量大增,同时承担恩施医专附院、州中医院及恩施市医院的用血任务。

初建时的中心血站及单采血浆站大门
1992年9月10日,经州编发(92)64号文件批复,设立州红十字血站,挂靠州人民医院与临检中心合署办公。1993年,血库“元老”梅皇友任州红十字血站站长。
1994年7月,州卫生局和州人民医院协商,借调梅皇友、李祚品、徐先早、侯怀秀4人,在已撤销的州传染病医院院址创办州单采血浆站,梅皇友为业务站长。
1995年在采浆站基础上,成立州中心血站,任命梅皇友为州中心血站站长,宋发彬为采浆站站长,合署办公。至此,医院血库不再承担采血任务,临床用血亦应到州中心血站领取。
1996年9月,梅皇友、李祚品等人完成筹办采浆站及血站任务后返院。至此,我州输血工作达成了统一管理血源、统一采血、统一供血“三统一”目标。州人民医院血库承担了几十年的采供血使命亦宣告结束。
如今,州中心医院临床输血科历经数辈的不懈奋斗,已发展成为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作为全院临床输血治疗的重要一环,他们科学用血,让每一滴血都发挥作用;科学管理,促进规范用血和相关制度建设;参与临床精准诊断,为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并在不断推进专业发展和技术提升中创造了在患者数量逐年递增、手术台次逐年增长的情况下,医院整体的用血量却出现了逐年减少的神话。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回溯渊源,是那个年代的恩医人把青春和热血融进恩施地区卫生事业发展长河躬身笃行的坚定身影;着眼当下,亦是恩医人为全州以及武陵山区各族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不断探索而奔涌的智慧浪花。
曾经的渊源已成为了现在的归宿,而无限的精彩将以现在为渊源。只要我们心有梦想,哪怕挑战再多;只要我们不停脚步,总会有到达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