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武汉大学恩施临床学院 祝您健康!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

当前: 首页 > 新闻 > 医院要闻 > 正文

医院要闻 科室快报 业界资讯 媒体关注 光荣榜

“小切口”解决“大问题”→恩施州中心医院介入医学科为患者打开“希望之门”

  • 2025-09-25
  • 字体

在医学的浩瀚星空中,介入医学科犹如一颗璀璨的新星,以其独特的精准微创技术,照亮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之路。它突破了传统手术的界限,以“针孔”大小的切口,实现了对疾病的高效治疗,成为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介入医学科的诊疗范围广泛,涵盖血管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及非血管性介入治疗等多个领域,通过导管技术将治疗器械精准送达病变部位,实现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简单地说,介入治疗就是在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在血管、皮肤上做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设备(血管造影机DSA、透视机、CT、MR、超声)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的方法。介入治疗以其微创、精准、安全、高效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州中心医院介入医学科主任游玉峰,分享了介入治疗如何以微小之力创造生命奇迹的故事。

59岁的利川市康先生,在 5 个月前遭遇了健康的 “重大危机”—— 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症状。食物难以顺利通过食管,曾经简单的进食行为,逐渐变成了一场需要咬牙坚持的 “艰难挑战”。经检查,康先生被确诊为食管恶性肿瘤。

起初,为了维持基本的营养摄入,当地医院的医生为他留置了鼻胃管。这根细细的管子从鼻腔插入,沿着食管直达胃部,成为了康先生获取营养的“生命通道”。然而,长期依靠鼻胃管进食,也让康先生感觉到像有一道无形的 “枷锁”,让其日常活动处处受限。

“感受不到食物的口感,也尝不到味道,我都觉得自己有点焦虑了。”康先生只能通过鼻胃管注入的流食,而且由于鼻腔和咽喉部长期被管子刺激,导致他频繁出现鼻塞、流涕、咽喉疼痛等症状,这些不适在夜晚尤为明显,常常打断睡眠,让本就虚弱的身体难以得到充分休息。

除此之外,更让康先生困扰的是心理层面的尴尬。鼻胃管时刻提醒着他 “患者” 的身份,让他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自由进食、轻松交谈。每次说话时,管子会随着面部肌肉的运动晃动,让他在与人交流时倍感不自在,甚至逐渐回避社交。

后经打听,康先生来到州中心医院介入医学科,找到该科主任游玉峰。

检查显示,康先生不仅患有食管恶性肿瘤,还并发食管气管瘘、肺部感染、中度贫血、营养不良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患者入院时,面色苍白,声调低沉,声音嘶哑,身体极度虚弱。”游玉峰说,面对如此复杂的病情,介入医学科团队提出了“食道支架+胃空肠营养管”植入方案,以最小的创伤来换来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

手术在精细的影像引导下进行,游玉峰首先利用小球囊扩张狭窄的食道,随后植入食道支架封闭瘘口,最后巧妙地将胃空肠营养管送入指定位置。这一系列操作,不仅解决了患者的进食难题,更为后续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

术后,康先生逐渐恢复了半流质饮食,体质明显增强,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2024年5月,巴东县43岁的屈先生在家中取腊肉时不慎从梯子跌落,右腰撞击到椅背上,随即出现右腰剧痛和肉眼血尿症状,被紧急转入州中心医院救治。

CT检查结果显示,屈先生右肾撕裂伤伴多处积血。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排泄和内分泌器官,一旦受损严重,不仅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对于正值青壮年、肩负家庭重担的屈先生来说,保住右肾功能,就是保住他未来的生活质量和家庭的希望。

介入医学科游玉峰团队经过详细而谨慎的评估,最终为患者实施右肾动脉栓塞术。医生们通过腹股沟0.5cm微小切口,将导管精准送达右肾动脉,利用造影技术清晰呈现出血点,然后进行精准栓塞止血,并在止血的同时尽可能保留了正常肾组织的血供,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肾脏的伤害。栓塞后再次造影确认出血已停止,患者血压回升,血尿逐渐消失。

术后,屈先生的血压逐渐稳定,右肾也未再出血。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他很快便康复出院。“如果没有介入治疗,我可能就要失去一个肾脏,甚至影响劳动能力,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屈先生说。

“对于外伤造成的肾出血,出血量很大时,一般常规采用手术治疗,部分或全部切除肾,应用介入栓塞手术则可称为‘保肾’治疗,创伤小、安全,还能更大限度保留患者的肾组织,也有利于肾功能恢复。”游玉峰说,栓塞止血技术是介入领域一项成熟的诊疗技术,具有微创、精准、高效的特点。在一些生命危急时刻,如各种外伤导致的肝破裂、脾破裂、盆腔骨折大出血等危重情况,栓塞止血术能快速让患者转危为安,且治疗过程中患者痛苦少,术后恢复快,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后续生活质量。

游玉峰说,介入治疗的神奇在外周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同样大放异彩。

81岁的安女士,因右下肢疼痛伴麻木、皮肤冰凉数小时到州中心医院就诊。经过详细检查,安女士被确诊为股动脉血栓形成。

“患者右下肢皮温明显降低,足背动脉消失,情况十分危急。”游玉峰说,股动脉作为下肢血液供应的“主干道”,一旦被血栓堵塞,就如同城市的主供水管道被杂物堵住,下游的区域将陷入缺水的困境。

对于安女士来说,这意味着她的右下肢正逐渐失去血液的滋养。若任由下肢组织的坏死持续进展,会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全身感染或累及其他器官,生命也会受到严重威胁。

综合研判并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后,介入医学科团队决定在局麻下行下肢动脉经导管接触溶栓术结合机械抽栓术,旨在以最小的创伤、最快的速度为安女士打通生命的通道。

术中,医生熟练地操作着各种精密的仪器,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物精准地送达血栓部位。这些药物就像是一群勇敢的战士,迅速向血栓发起攻击,试图将其溶解。与此同时,机械装置也开始发挥作用,如同一个强大的吸尘器,将已经松动的血栓迅速抽吸出来。在药物和机械的双重作用下,血栓逐渐被清除,下肢的血管重新恢复了畅通。

术后,安女士的右下肢皮温逐渐恢复,原本苍白的皮肤变得红润起来,同时肢体感觉也明显改善,那种麻木和疼痛的感觉渐渐消失,“现在摸自己的右腿是温温的触感,终于安心了。”安女士笑着说道。

子宫腺肌症,这个看似陌生的医学名词,却给市民舒女士带来了无尽的痛苦。每次月经淋漓不急,就像一场没有尽头的煎熬,不仅不能摆脱纸尿裤带来长期的心理困扰,而且长期失血也导致其重度贫血,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和享受快乐。

为了摆脱这恼人的病痛,舒女士多处求医。不愿接受子宫切除的她曾尝试了多种治疗方法,但效果均不理想。

2024年11月,舒女士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该院介入医学科就诊。游玉峰团队在综合评估后采用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这一先进的介入治疗方法。

完善术前评估后,医生通过导管将栓塞颗粒精准地送入子宫动脉。栓塞颗粒迅速地阻断病灶的血供,让肌瘤失去了滋养的源泉。止血和缓解疼痛的目的,也在这一精准的操作下逐渐实现。

术后第三天,舒女士阴道出血量明显减少,痛经的症状也显著地得到了改善。

现在,舒女士的月经量已基本恢复正常,曾经因失血过多而导致的贫血也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介入治疗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舒女士说。

介入医学打破了传统手术的局限,以最小的创伤换取最大的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治疗体验和生命希望。

从解决食管癌患者的营养难题,到守护肾破裂患者的器官功能;从挽救下肢缺血患者的肢体,到缓解子宫腺肌症患者的长期痛苦……州中心医院介入医学科的每一个病例,都是 “精准医疗、微创致胜”的生动注脚。它用技术打破传统局限,用细节呵护患者需求,让 “少受痛苦、多获希望” 不再是奢望,更让微创治疗的温暖力量,照亮更多患者的康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