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武汉大学恩施临床学院 祝您健康!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

当前: 首页 > 新闻 > 医院要闻 > 正文

医院要闻 科室快报 业界资讯 媒体关注 光荣榜

生命奇迹:恩施州中心医院成功救治急性心梗合并室间隔穿孔危重患者

  • 2025-09-25
  • 字体

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

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其发生率不高,但病死率极高

日前,恩施州中心医院内科心血管病中心就接诊了一例76岁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的高危患者。

经联合心胸外科、超声医学科等多学科团队协作,成功为其实施介入下室间隔穿孔封堵术及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

目前患者恢复良好,生命体征平稳,已顺利出院。这标志着该院在心脏危急重症领域的综合救治能力达到新高度,是该院在救治此类患者方面实现的重大技术突破,在武陵山地区尚属罕见。

01生死一线 心肌梗死又遇“心脏破洞”

患者邓奶奶今年76岁,前段时间因“胸闷气促、夜间无法平卧一周”于巴东县金果坪乡卫生院就诊。经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检查,接诊医生考虑其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伴有急性心力衰竭与心源性休克,随即通过绿色通道将邓奶奶转入州中心医院胸痛中心,入住内科心血管病中心。

术前超声造影提示室间隔穿孔

在救治期间,医生查体时发现,其胸骨左缘3/4肋间存在4/6级收缩期杂音,高度怀疑心脏“穿孔”。随后,经急诊心脏彩超结果证实为最危急的并发症——室间隔穿孔。由于大面积心肌坏死,心脏室间隔出现破口,导致左心室血液异常流入右心室,引发全身血液循环严重紊乱及急性心衰。邓奶奶迅速陷入休克状态,命悬一线。

对于心肌梗死患者而言,一旦发生室间隔穿孔,病死率极高,救治难度极大。”该院内科心血管病中心主任雷玉华迅速联合相关学科协作,积极行动,抢抓最佳时机,为患者赢得手术时机。

02多学科联手 制定微创“补心”方案

传统外科开胸手术曾是室间隔穿孔的唯一治疗方法,但邓奶奶刚经历大面积心梗,心肌组织极其脆弱,开胸手术风险极高。

经多学科团队全面评估,考虑患者心梗手术超过窗口期,同时合并机械并发症,雷玉华团队决定先予以生命支持治疗,稳定住邓奶奶病情。

然后,在邓奶奶入院3周后,也是一般封堵术适宜时机,再次组织内科心血管病中心、心胸外科、影像科、麻醉科等多学科进行全院会诊。经综合评估,此时为邓奶奶接受“介入微创封堵术”的最佳时机,有望通过团队努力以期实现更小创伤和更快康复。

精准“补心”打通生命通道

手术在导管室内进行,医疗团队经邓奶奶股动脉、股静脉建立通路,在X射线和超声的双重引导下,将蘑菇状封堵器精准输送至室间隔破口处并成功释放,瞬间阻断了异常血液分流。术后超声显示封堵器位置良好,分流消失,手术取得圆满成功。

术后,经科室精心治疗与护理,邓奶奶心功能显著改善,休克纠正,并顺利度过心衰、心律失常等多重难关,逐渐康复出院。一个月后,邓奶奶步行返院复查,精神状况良好。内科心血管病中心介入团队再次经桡动脉路径行冠脉介入治疗,成功开通闭塞血管,恢复心肌血供,因血管较细未植入支架,冠脉血流恢复理想。

03重获“心”生 技术协作缔造生命奇迹成功救治邓奶奶不仅是该院多学科协作的优势与心脏危急重症救治高水平的充分体现,也是将介入微创技术应用于心梗后室间隔穿孔,避免传统外科手术的高风险,实现救治技术的重大突破,为此类极危重患者开辟了新的生命通道。

雷玉华表示:“这场生命奇迹离不开患者家属的信任,更是多学科团队勠力同心、勇于挑战的成果。我们将持续提升技术、优化服务,为更多心脏疾病患者守护健康。”

健康提示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诱因,如出现胸痛、胸闷、大汗淋漓等症状,请立即拨打120,把握黄金救治120分钟。

室间隔穿孔是心梗后罕见但凶险的并发症,多发生于心梗一周内,需尽快到具备综合救治能力的专科就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