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糖控体重·护牙促健康
9月20日是全国第37个爱牙日,今年的主题为“口腔健康,全身健康”,副主题是“减糖控体重,护牙促健康”。国家卫健委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早已将“减糖”“健康口腔”纳入健康促进策略,今年亦是“体重管理年”行动推进的第二年。
如何科学管理“糖”摄入,守护儿童口腔健康?恩施州中心医院口腔诊疗中心主任杨再波专业解答。
“糖是孩子快乐的源泉,却也是口腔健康的隐形‘杀手’。”杨再波介绍,口腔细菌以糖为食,代谢后会产生大量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会持续腐蚀牙齿最外层的牙釉质,导致牙齿脱矿,最终形成蛀牙。
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3岁儿童患龋率达50.8%,5岁儿童患龋率更是高达71.9%,这一数据让不少家长“谈糖色变”。他同时强调,糖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想要在摄入营养的同时保护口腔健康,关键在于了解不同糖的特性。
结合糖和游离糖
他介绍,糖,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但“家族成员”之间差异显著。世界卫生组织和营养学从健康角度,将膳食中的糖分为结合糖和游离糖两类。
结合糖存在于水果、蔬菜等天然食物中,不仅是健康饮食的一部分,还富含维生素、纤维等营养成分,无需特殊限制食用;
而游离糖则包括加工食品中添加的糖(如奶茶、可乐中的添加糖)以及从天然食品中提取的单糖(如蜂蜜、果汁中的糖分),这类糖易被人体快速吸收,引发口腔健康问题。
“日常生活中,含糖饮料如可乐、奶茶、柠檬水,甚至100%纯果汁,都属于游离糖范畴。”杨再波进一步说明,液体游离糖能快速充斥口腔并大面积接触牙齿,对牙齿健康不利;而粘性强的固体游离糖,像太妃糖、水果软糖、麦芽糖、巧克力酱、炼乳、豆沙馅等,质地粘软,极易附着在牙齿沟隙和牙缝中,停留时间长、清洁难度大,会为细菌持续提供“能量”,对牙齿危害最大;即便像硬糖、冰糖这类粘性不强的固体游离糖,也会在口腔中快速溶解或碎裂成小颗粒,可能嵌塞在牙缝,需及时清洁。
针对如何科学食糖护牙
杨再波给出了具体建议:首先,鼓励孩子多食用富含结合糖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全谷物、鸡蛋、鱼肉、瘦肉等,用完整水果代替鲜榨果汁;若饮用果汁,可使用吸管减少糖与口腔接触,或在食用含糖饮料后,立即用白开水、苏打水在口腔内用力鼓漱30秒后吐出,等待30—60分钟再刷牙。“若立即刷牙,饮料中的酸会软化牙釉质,牙刷的机械摩擦会加速牙釉质磨损。”他说。
其次,非粘性游离糖食物可作为偶尔享用的零食,且最好在正餐后食用,此时唾液分泌增多,能更好中和酸性物质、冲刷食物残渣;而粘性强的游离糖则需严格限制,这类糖难以通过唾液冲刷或漱口清除,会让牙齿长期处于酸性环境,大幅延长并加剧牙釉质脱矿,对牙齿损害远超其他形式的糖。
日常预防同样关键
除了科学食糖,日常预防同样关键。杨再波提醒家长,要帮孩子识别“隐藏的糖”,学会查看食品标签上的“碳水化合物”或“糖”含量,优先选择低糖产品,且两岁以前的儿童应避免摄入任何游离糖。可选择木糖醇、赤藓糖醇、甜菊糖等代糖食品替代精制糖,既能满足孩子对甜食的欲望,致龋性又不强。
坚持“黄金刷牙法则”
坚持“黄金刷牙法则”,即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每天刷牙两次,每次至少3分钟,尤其要重视晚上睡前刷牙。入睡后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防御能力下降,使用含氟牙膏能有效促进牙齿再矿化,抵御酸蚀。
此外,每半年需带孩子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定期涂氟,“这不仅能及时治疗口腔疾病,还能让孩子接受专业预防护理,获取个性化口腔健康指导。”杨再波说。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
第一道防线
一口健康的牙齿不仅支撑着日常咀嚼功能、塑造良好面部外观,更深度关联颌骨正常发育、营养吸收效率,甚至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建立。正确鉴别糖类、用科学方法吃糖,既能保护孩子牙齿,又能降低儿童肥胖及多种代谢疾病的风险,让孩子拥有更轻盈、健康的人生起点,享受既甜蜜又健康的快乐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