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迎来了一位“明星选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它调动患者身体里的免疫大军,精准攻击肿瘤细胞,为许多癌症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不过,再厉害的“神兵利器”也可能误伤友军。当免疫系统被“过度激活”时,有时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攻击我们正常的内分泌器官,引发一系列健康风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免疫治疗背后那些“内分泌的烦恼”与应对之道!
免疫治疗可能“误伤”哪些内分泌器官?
我们的内分泌系统就像身体的“调度指挥中心”,由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腺等组成,负责调节激素、维持身体平衡。一旦免疫系统“杀红了眼”,就可能对这些器官发起攻击:
1.垂体炎:大脑中的“总司令”被攻击。
垂体是调控多种激素的“总指挥”,发炎时可能出现持续头痛、视力模糊、异常疲劳等症状。如果莫名头痛老不好,记得及时排查!
2.甲状腺功能紊乱:身体的“能量开关”失控。
免疫治疗可能引发甲亢或甲减,甚至两者交替出现。 甲减人会特别累、怕冷、浮肿、便秘,像“电池没电”;而甲亢则容易心慌、手抖、怕热、消瘦,像“发动机过热”。 据统计,甲减发生率约6.6%,甲亢约2.9%——不算少见哦!
3.爆发性糖尿病:来得快、要警惕。
这是一种虽然罕见但非常危险的反应,可能在治疗开始后几周至一年内突然出现。患者会迅速出现“三多一少”——喝多、吃多、尿多、体重下降,甚至可能发展为酮症酸中毒,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4.肾上腺功能减退:身体“压力调节器”失灵。
肾上腺负责分泌压力激素,功能下降时会感到持续疲劳、头晕、血压低,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5.其他:如性腺功能减退等也可能发生,影响性激素分泌。
出现内分泌不良反应,我们该怎么办?
目前我们还无法完全预防这些反应,但完全可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1.监测是关键:
每4-6周检查一次甲状腺功能
定期监测血糖水平
根据医生建议在不同时间段抽血检查皮质醇等激素
2.替代治疗是主力:
如果出现功能减退,医生通常会使用“缺什么补什么”的替代疗法:
甲减→补充甲状腺素
肾上腺功能不足→补充皮质醇
就像给身体“补货”,维持正常运转。
3.调整免疫治疗方案:
根据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医生可能会调整药物剂量,甚至暂停免疫治疗,让免疫系统“冷静一下”。
温馨提示:
免疫治疗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拥抱它带来的疗效时,也要警惕可能出现的“副作用风波”。作为患者,要留心身体的异常信号;作为家属,要给予充分的支持与观察。
记住:任何新出现的、持续的异常症状,都不要简单归咎于“太累了”或“老了”,请务必及时与医生沟通!
科学应对,积极管理,我们完全有能力在抗击肿瘤的同时,稳住内分泌的“后方阵地”,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