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伏天这一特定时段,太阳辐射强度达到峰值,其释放出的热量极为强烈,致使地面温度急剧升高,呈现出滚烫的状态。谭远忠说,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来看,此时整个自然界的“阳气”充盛,达到了一年之中的顶峰阶段。
人体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理调节能力,能够顺应气候的变化。在三伏天期间,人体阳气会随着自然界阳气的升发而向体表发散,气血运行也随之加快,新陈代谢旺盛,从而使得人体容易出现出汗等“外热”的表现。
“阳气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它犹如身体内部的‘小太阳’,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和保障。”谭远忠说,一旦阳气亏虚,人体的生理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健康状况亮起“红灯”。因此,综合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夏天是“养阳”的最佳季节,此时采取适当的养生方法,有助于补充和固护人体的阳气。
高温酷暑期间,人体气血会更多地流向体表,这使得皮肤的吸收能力大幅增强。
谭远忠建议,此时采用中医冬病夏治的原理贴敷“三伏贴”,或使用一些外敷药物,药物能更容易渗透进体内,而且在体内留存的时间也会更长,外敷药的药效可比平时提高2至3倍。同时,还可借助外界热力,采用艾灸“加热”疗法,将藏匿于骨头缝、困扰老寒腿的寒气、湿气“驱赶”出来,效果理想。
寒气便乘虚而入
入伏后就进入了长夏,正值小暑、大暑节气,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不少人为了寻求片刻的清凉,过上了冷饮不离口、风扇时刻吹、在空调房里一待就是一整天的生活。
“狂喝冷饮、狂吃冰棍,脾胃阳气首当其冲受损,拉肚子、食欲不振等毛病接踵而至;空调直吹且温度调得过低,扩张的毛孔瞬间被‘冰封’,寒气便乘虚而入;大汗淋漓后立马冲凉水澡,寒气也会如闪电般迅速侵袭身体……”谭远忠提醒,这些伤阳气的行为要避免。微微出汗就好
谭远忠表示,三伏天气不仅酷热难当,而且湿气偏盛。从中医的理论来讲,虽然此时人体体表的阳气十分旺盛,但体内却可能有阴寒之气悄然潜藏。在这个特殊时期,不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暑气,更要格外注意防范寒邪的侵袭。
谭远忠建议,人们可以尝试顺应天时的养生方法。比如,膝关节、手脚冷痛的人可以在早上5时到9时太阳上升过程中晒晒颈椎大椎穴、手臂、小腿和膝盖,按揉足三里,拍打腰部,起到按摩点穴、疏经通络的作用。户外锻炼一定要避开高温,在阴凉的地方、凉爽的时间进行,宜做体操、散步、打太极等轻度运动,只要微微出汗就好了,不宜运动量过大。
夏季最重养心
从中医五行角度来说,夏季属火,归于五脏,其脏在心,所以夏季最重养心。养心一重情志,二重饮食。从情志来看,此时人们往往比较容易焦躁、心烦意乱、失眠多梦,所以此时更需要调畅情志、和缓心神。
“入伏后,气温高,暑湿重,饮食调养应以清淡为主,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纤维的食物最佳。”谭远忠说,可适当进补消暑解渴的汤水,如芡实莲子猪腱汤、绿豆海带汤、苦瓜排骨汤、冬瓜薏米老鸭汤、酸梅汤、冬瓜薏仁粥等。暑气最易伤津耗气,也可以适量吃山药、银耳、乌鸡、鲫鱼、虾等益气养阴的食物。夏天还可以适当用姜等食物来温中散寒,这就是日常所说的“冬吃萝卜夏吃姜”的道理所在。
“暑为阳邪,其性升发,易上扰心神,或侵犯头目。”三伏天期间,高温酷热,人体排汗多、消耗大,最容易干扰心神,使人心生烦懑、心绪不宁、烦躁不安。
因此,谭远忠特别提醒,人们在三伏天要做到少动“肝火”,以防“情绪中暑”。“情绪中暑”对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很大,越是天热,我们越要心静,工作和生活中不要生闷气,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情绪转移,平复不良情绪,尽可能地使自己保持心平气和。
谭远忠建议,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品茶、下棋、进行书画创作等,既陶冶情操,又能达到“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的境界。
将体内寒气、湿气充分排除,补足阳气,为身体注入满满活力……三伏天虽热,却是养生黄金期。只要方法得当,就能将酷暑转化为健康动力。谭远忠建议,人们不妨从现在开始,顺应自然规律,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